问答题

近年来,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某市对政府职能部门中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整合,设立市“公共资源中心”,并专门颁发文件规定该中心是统一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组织。该中心下设公共工程招投标中心、市民投诉中心、政府采购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六大分中心。该中心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派员进驻,为社会与公众提供“一条龙”服务,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办事程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的政府部门质疑该中心的设置缺乏法律依据,行政职能定位不清晰,因而不愿配合其工作。该中心对进驻的服务人员的管理也感到棘手:如果归中心管理,但他们不属于中心职员;如果不归中心管理,又有可能会因服务不好招致市民的投诉,影响中心形象。此外,由于“公共资源中心”的设立是该市所独有的,没有对口的上级部门,在工作的协调与沟通方面受到体制的束缚。凡此种种,影响了该中心的有效运作。

结合相关的行政组织理论,分析该市“公共资源中心”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是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从而引起行政区划的调整。
1994年,天津市决定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2000年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并赋予组织编制规划、确定产业布局等职责。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3个功能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后来,功能区拓展为9个,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大区套小区,“区”中有“区”,有人把这里称为“三方四国”的“独联体”。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正式揭牌。
调整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万,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个功能区。城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功能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观察人士认为,与此前三区7个公安分局、5个工商局、6个国税局、6个法院、5个检察院的繁冗构架相比,调整后的滨海新区具有行政架构统一、分工明确、精简高效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天津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时代的要求。滨海新区的设立可以实现行政资源共享,增加城市管理的灵活性,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市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推进核心区与其他区域均衡发展,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结合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经验。
2.问答题

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是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从而引起行政区划的调整。
1994年,天津市决定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2000年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并赋予组织编制规划、确定产业布局等职责。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3个功能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后来,功能区拓展为9个,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大区套小区,“区”中有“区”,有人把这里称为“三方四国”的“独联体”。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正式揭牌。
调整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万,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个功能区。城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功能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观察人士认为,与此前三区7个公安分局、5个工商局、6个国税局、6个法院、5个检察院的繁冗构架相比,调整后的滨海新区具有行政架构统一、分工明确、精简高效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天津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时代的要求。滨海新区的设立可以实现行政资源共享,增加城市管理的灵活性,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市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推进核心区与其他区域均衡发展,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上述天津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主要理顺了哪些关系?
3.问答题

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是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从而引起行政区划的调整。
1994年,天津市决定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2000年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并赋予组织编制规划、确定产业布局等职责。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3个功能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后来,功能区拓展为9个,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大区套小区,“区”中有“区”,有人把这里称为“三方四国”的“独联体”。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正式揭牌。
调整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万,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个功能区。城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功能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观察人士认为,与此前三区7个公安分局、5个工商局、6个国税局、6个法院、5个检察院的繁冗构架相比,调整后的滨海新区具有行政架构统一、分工明确、精简高效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天津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时代的要求。滨海新区的设立可以实现行政资源共享,增加城市管理的灵活性,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市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推进核心区与其他区域均衡发展,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结合我国行政组织改革背景,分析天津行政区划调整所体现的“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