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技术,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76960吨,比1949年增长94%。1958年,实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挂起“共产风”、浮夸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受挫折,粮食产量连续()年减产,致使经济严重困难。

A. 三
B. 六
C. 八
D. 十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最新试题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一种什么样的水稻。

题型:问答题

吴中区现在有两个粮食批发市场,分别是哪两个?

题型:问答题

市场上,老百姓低价购买的食用油,其中往往会掺有棕榈油,棕榈油成本低廉,使用后影响健康,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检验买到的食用油中是否含有棕榈油?

题型:问答题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称为什么?

题型:问答题

我国的粮食产量大致的概况是什么?

题型:问答题

简述毛泽东解决“粮食问题” 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题型:问答题

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

题型:问答题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题型:问答题

《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的纺织品。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绨制的衣服,但在齐国只准种粮食,不准种桑树。看到齐国对丝的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国、梁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几年后,齐王更改了命令,只准大臣穿着布衣,而且不准把齐国的粮食卖给其他小国。结果,鲁、梁等国因为饥荒内乱,不战而亡,不得不归顺齐国。他告诉我们什么?

题型:问答题

民国时期,县内农民向来不重视三麦生产,耕作粗放,播种时不施基肥,白田下种,一般每亩播3至7公斤。种后很少管理,翌年小满至芒种收获,产量甚低,亩产仅15~30公斤。农家流行俗语:“一粒麦子二头尖,丢在田里大半年,风吹雨打无人问,来年收获一点点。”三麦是指哪三麦?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