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2.单项选择题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3.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
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
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4.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
(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5.单项选择题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6.单项选择题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
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7.单项选择题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8.单项选择题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

9.单项选择题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最新试题

含有荒唐乖谬思想的儿童文学对儿童有害吗?为什么?

题型:问答题

下列对“于是仲春令月”中的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好的儿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题型: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题型:问答题

对文中下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多项选择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型:问答题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有哪些相似性?

题型: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这首诗歌运用了《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诗的哪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