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雨巷》,这首诗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受到了叶圣陶等人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这首诗而被人盛赞为“雨巷诗人”。这首诗和新月诗人朱湘的《采莲曲》相比,该诗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经营上丝毫不逊色,而且由于其情绪的自然流动,而更具别样的神韵。但戴望舒很快就对这首诗所流露出的倾向进行了反叛,创作出了《我底记忆》这样的诗作。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欢《雨巷》还是《我底记忆》,为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最新试题

张爱玲认为“()最好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个个人都熟悉,而容易忽略的,实在是伟大的”。

题型:单项选择题

1936年,丁玲从国民党特务的软禁中挣脱,来到陕北根据地,先后写出了()等作品。

题型:多项选择题

20年代初期形成了以“二周”为首的散文创作队伍,包括()等。

题型:多项选择题

()文学直接继承了明清以来笔记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衣钵,是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发展的结果。

题型:单项选择题

()的作品体裁国范围很广,但最受人推崇的是她的散文。她的散文是20年代在追求理想和光明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知识分子灵魂的真实写照,是其自身心灵历程的展现。

题型:单项选择题

二三十年代散文以特有多元并包的姿态在现代文学中撑起一片蓝天,这个时期的特点及意义有()。

题型:多项选择题

除了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等外,苏青还著有()等短篇小说及散文集。

题型:单项选择题

“鸳鸯蝴蝶派时期”的通俗文学大致可分为()两类。

题型:多项选择题

()是一部标准的女性个人传记,真实地记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普通知识女性的社会斗争经历。

题型:单项选择题

凌叔华是“站在高处俯首观察,看看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这种旁观视角与“问题小说”偏重于写现实人生是近似的。其作品有()。

题型: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