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所想。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互相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宏伟的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景象,来抒发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A.前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C.作者以日月星汉自比,通过写日月的运行、星汉的灿烂,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又很含蓄。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