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在变法之初,就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提出“强国知十三数”。秦献公时,“为户籍相伍”,商鞅在此基础上改革,“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一般分为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前者包括秦人和外来人,后者包括贵族、官宦、爵籍等,奴隶等贱民没有户籍。商鞅规定:“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据《商鞅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整理根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 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可知,行什伍连坐制度;
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从战国时期开始,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北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数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逐步弱化,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至于晚清,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 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咨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具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摘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的特点,并说明清末地方自治实行的原因。

答案: 特点:
根据“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得出建立多种自治机构;
根据“清政府先后颁布...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