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答案
点击查看答案


博爱县有40万人口,33万亩耕地,是全国有名的“吨粮县”、“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农业先进县”。1992年,农业总产值突破了1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农业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成了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找到突破口,县委、县政府从种植业这一优势出发,着重对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来看,单粮食年亩纯收入只有800元,蔬菜一般年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是种粮收入的3~5倍;日光温室每座年收入8000~18000元,是种粮收入的10倍以上。近年来蔬菜种植发展势头强劲,已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如张茹集乡的洋葱生产基地,磨头镇的绿色园区,孝敬乡的万亩高效农业开发区等,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发展蔬菜生产,发展效益农业,既是博爱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然选择。博爱发展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好。其地处北纬35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600~7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80%的耕地属两合土,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多类蔬菜,是温棚蔬菜生产的黄金地带。二是种菜历史悠久。历史上“上庄生姜”享誉省内外,清化南关以种菜而远近闻名,南部乡镇多数农户种菜经验丰富。三是地理位置优越,东邻焦作,北接山西,距郑、洛、晋等城市都很近,背靠全国蔬菜的西北市场(主要是山西省),需求量很大,销售前景广阔,且境内铁路、公路发达,便于蔬菜外运。为了进一步搞好蔬菜生产经营,县委、县政府领导率各乡镇干部赴山东寿光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同时,全县干部群众围绕发展蔬菜生产,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出了南部乡镇学寿光,新发展10万亩蔬菜,新建1万座日光温棚的重大决策。在目标实施方面,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七条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主导品种和模式;二是积极稳妥地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调整;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四是强化技术指导,全面提高农民种植蔬菜水平;五是狠抓销售服务,切实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六是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制度;七是成立组织,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有些群众担心蔬菜销路不好,怕赔本,温棚投资大,筹资困难的顾虑,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如下对策:加强对全国各地有关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加快蔬菜集贸市场的建设,疏通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主动出击,扩大销售渠道。为解决群众建棚资金短缺问题,采取了“公司租赁型”、“借贷自建型”、“因地制宜型”、“对外开放型”等多种建棚形式。力争用两三年时间把博爱建成豫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散集地。
点击查看答案


某地区农业基础雄厚,但工业发展缓慢。为加快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省委决定把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B调到该地区任行署专员。B专员到任后,深入厂矿,了解现有工业情况,又召集地质和工业部门的负责人会议,多次座谈寻找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然而,原有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有的负债累累,已濒临破90产。矿藏虽丰富,但多为贫矿,不具备开采价值。半年时间过去了,仍未找到发展壮大工业实力的突破口,B专员有些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一天,B专员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业战线有关部门及企业的领导开会,专门研究工业发展问题。B专员先是分析该地区的工业形势,然后提出建一座现代化的M厂以尽快改变该地区工业落后的局面,让大家畅所欲言,认真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多数人提出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委托经委和工业局组织人员进行论证,时间要短、要快。一个月后,论证小组提出一份论证结果报告,认为拟建的M厂,国内有多家同类企业,产品市场有走向饱和的趋势;邻近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L厂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已占领了当地90%以上的市场。从市场前景看,M厂不宜建。B专员坚持立即建M厂的理由是与L厂相比,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企业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不多,产品市场并没有饱和。只要能从企业规模上、现代化程度上、产品质量上压倒它们,就一定能争取庞大的市场。B专员还说他就是从L厂出来的,建M厂他有经验,还可以在技术和管理上争取L厂的支持。由于B专员的意见没有人再表示反对,M厂就仓促上马了,并且要求在建设中每一个细节都要争一流,每一个部位都要充分体现“洋气”,投资15亿仍未能建成投产。这时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价格急剧下降。M厂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废墟。
点击查看答案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