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①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精明能干、心细如尘,却听不出自己唱歌在跑调——正如语言障碍被称为失语症,对音乐的感知出现的障碍,医学上称之为“失歌症”,这样的人被称为“失歌者”。“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4%。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有对这一现象的相关记载,但对“失歌症”的正式研究则是近年来的一个新鲜事。
②有学者认为,“失歌症”属于失语症的一种,是由于大脑优势半球(多数是左半球)相关的脑功能区发育异常,或大脑优势半球继发其他病变所致。区别于一般的五音不全,“失歌者”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唱歌跑调,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调。就像色弱者无法分辨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分辨音高相近的音符。
③众所周知,音乐有4大元素:音高、节奏、强弱、音色。不论是《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还是《东风破》,绝大部分音乐是由音高相邻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若是察觉不到音高的差别,自然也就无法领会音韵的变化。“失歌者”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正常,但对音乐的感知度极差,唱歌时对音高把握不准,无法准确唱歌,却往往不自知,甚至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他们往往表现欲极强,这种后天的认知障碍加上先天的“缺陷”,导致了“失歌症”的产生。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甚至美妙的音律会让他们觉得跟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或者常人听起来不和谐的旋律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④约有30%的“失歌者”存在沟通障碍。音乐通过音高、音量、速度或音质的改变而传情达意,这与讲话时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交流情感的方式不谋而合。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语言可以通过语调来改变语意,特别是汉语、韩语、泰语这些讲究语调的语言。“失歌者”辨别不出语言中传达的害怕、生气或者讽刺等情绪,因而经常会遗漏对方的“弦外之音”。
⑤人类大脑的右半球是“艺术脑”,主管人的想象、色彩、音乐、节奏等,遗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处理音乐的脑区产生音高识别障碍,且这种障碍会在现实音乐情境下被放大。也有研究指出,“失歌症”与左侧大脑半球颞叶前部病变有关,导致他们认知音符、歌唱演奏甚至欣赏乐曲的能力可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⑥“失歌症”常见的原因有3种。一是先天性“失歌症”,这与遗传因素有关,主要是大脑负责音乐处理与协调的脑区先天发育异常。二是获得性“失歌症”,主要因一些疾病如脑炎、卒中、外伤、肿瘤等损伤大脑语言中枢或音乐处理功能区所导致。三是假性“失歌症”,由于紧张或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往往为一过性,可恢复。
⑦世界上约有10%的人五音不全,其中大部分是可以通过视唱练耳来解决的。视唱、读谱、练耳,可提高个体对音高的分辨率,加强对音色的敏感度和精确性。但对患有“失歌症”的人,则需要相应的专业治疗和心理辅导。
关于“失歌者”,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 “失歌者”听不出自己唱歌跑调,是因为听力存在缺陷
B. 虽然“失歌者”五音不全,但他们的空间识别能力很强
C. 一些“失歌者”有沟通障碍,很难听出他人的言外之意
D. 相比于美妙的音律,“失歌者”更喜欢听不和谐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