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①蚊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宿敌”。蚊子叮咬不仅会引起红肿瘙痒,它们也是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主要传播者。这些疾病每年会在全世界造成超过70万人死亡。近年来,生物防治逐渐成为控制蚊媒疾病传播的热点,这其中利用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菌让蚊子“不孕不育”的方法极为有效。 ②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泽方教授团队破解了科学家如何操纵细菌导致蚊子“不孕不育”的分子机制,对利用沃尔巴克氏菌及该策略中最为常见的胞质不相容性(CI)防控蚊媒疾病和农业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③目前生物防治蚊虫的策略主要有:利用蚊子的天敌杀死幼虫或成虫;利用不育技术控制蚊子的种群;利用蚊子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控制策略将其消灭。其中,利用天敌的生物防控主要是通过利用食蚊鱼、肉食性弓形虫、中剑水蚤等对蚊子的幼虫或者成虫进行捕食从而达到减少蚊子种群数量的目的。 ④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科学家希望经过遗传学改造让蚊子失去繁育能力,再把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去与自然界的蚊子生育后代,从而破坏蚊子种群结构,达到减少甚至消灭蚊子群体的目的。 ⑤另外,目前比较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控蚊策略,通过使用真菌和细菌实现控蚊的目的。其中利用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菌的方法极为有效。“沃尔巴克氏菌是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广义上的共生菌。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能够导致宿主产生雌性化、孤雌生殖、杀雄以及胞质不相容性等现象,进而影响宿主的繁殖。”王泽方解释道,如果雄性蚊子感染沃尔巴克氏菌,与没有感染的雌蚊交配,就会出现生殖不亲和,令胚胎死亡,无法传宗接代。 ⑥自1967年沃尔巴克氏菌首次作为种群控制策略用于控制缅甸的致倦库蚊以来,基于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种群控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2021年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的社区中释放沃尔巴克氏菌感染的蚊子,使得该区域登革热的发病率降低了77%。 ⑦其实人们早已发现,对于某些昆虫来说,来自一个地区的雄性无法与来自另一个地区的雌性产生后代。而来自同一地区的昆虫则可以正常繁殖。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昆虫被沃尔巴克氏菌感染,产生CI而导致的。利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伊蚊,也可以诱导产生CI。王泽方团队通过研究CifA与CifB因子的复合物结构,发现CifA与CifB相互结合后可形成典型的“三区域”结合界面,体外生化实验确认了“三区域”结合界面上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如果让这些关键氨基酸发生突变,可高效破坏CifA和CifB间相互作用。在果蝇体内进行的实验还进一步确认,如果破坏CifA和CifB间相互作用,导致CifA和CifB因子不能有效结合,CifA就会失去避免CI的能力。 第⑥段中,作者列举印度尼西亚的例子,意在说明:

A. 沃尔巴克氏菌在传染病控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B. 沃尔巴克氏菌感染确实能够干扰蚊子的繁殖
C. 利用沃尔巴克氏菌来控制蚊群数量效果显著
D. 可用沃尔巴克氏菌降低登革热等疾病发病率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