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共鸣,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使鉴赏主题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现象。下列例子不属于共鸣的是()
A.林黛玉在听了《牡丹亭》的曲调后,从作品所展示的杜丽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情绪中,受到了强烈的感受,始则“如痴如醉,站立不住”,继而“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任平时积蓄的一腔忧郁悲痛之情尽情流泻。
B.列宁十分欣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在艰难的时刻,当党的工作需要渡过难关,他总喜欢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作品里说过的一句话“革命斗争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C.白居易左迁九江司马,远离庙堂,壮志难酬,沉醉于琵琶女的琵琶曲,有感于琵琶女的身世境遇,“与我心有戚戚焉”,“同是天阳沦落人”,因而创作出传颂千古的《琵琶行》。
D.春季来临,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小草翠绿欲滴,努力伸展着腰肢,面对此情此景,小苏早已陶醉在这“乱画卷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美景中,准备吟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