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黔之驴》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和启示。  (课文讲解部分略)  师: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师:刚才大家都在认真思考,下面我们看下你们总结的对不对(出示幻灯片答案),请大家将答案记下来。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一开始以为它很厉害。  师:虎后来为什么吃掉驴?  生:因为虎看出驴的本领不过如此。  师:既然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用一个成语表示是什么?  生:黔驴技穷。  师:“黔驴技穷”多用于贬义,借指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请几位同学给这个成语造句。  生:小明夸大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黔驴技穷,束手无策。  师:造得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学一点真本事,硬功夫,千万不要被人说黔驴技穷哦。  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面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学生熟悉的作者诗词,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点燃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热情
B. 通过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认识“黔驴技穷”的本质,为学习该成语做好铺垫
C. 学习完成以后及时引导学生通过造句进一步巩固,课堂讲解和练习结合紧密
D. 教师最后的玩笑有点跑题,没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介绍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单元导读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重难点。

答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