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实行早搏 B.房室传导阻滞 C.房性心动过速 D.心房颤动 E.右束支传导阻滞
A.P与QRS波无关 B.PR间期相等 C.RR间期相等 D.可见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E.心室率在100~250次/分
A.是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 B.位于上腔静脉人口与右心房后壁的交界处 C.长10~20mm,宽2~3mm D.冲动在P细胞形成后,通过T细胞传导至窦房结以外的心房组织 E.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占40%,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者占60%
A.窦房结恢复时间 B.诱发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C.房室结前传文氏点>130次/分 D.测定窦房结电图 E.检出房室旁路
A.心排血量降低,心室舒张末压力增高 B.外周阻力降低 C.心排血量降低,心室舒张末压降低 D.心排血量降低,心室舒张末压正常 E.心排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压降低
A.冠心病患者 B.正常心脏者 C.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D.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E.心脏瓣膜病患者
A.窦性心动过速对颈动脉窦按摩的反应是心率逐渐减慢,停止按摩后恢复至原来水平 B.房室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反应可能为心动过速突然终止 C.心房扑动的反应是心室率减慢,房率与室率可呈(2~4):1的比例变化,但心房扑动依然存在 D.心房颤动的反应是心室率加快,但心房颤动依然存在 E.房性心动过速的反应是可出现文氏下传,但房性心动过速依然存在
A.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类型 B.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如烟、酒、咖啡、运动及精神刺激等 C.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 D.心律失常是触发机制还是自律性增高 E.心律失常对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如体位、呼吸、活动等)的反应
A.房性期前收缩 B.结性期前收缩 C.室性期前收缩 D.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E.窦性心律不齐
A.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减慢窦房冲动发放频率 B.提高迷走神经张力,缩短房室结传导时间 C.提高迷走神经张力,缩短房室结不应期 D.提高交感神经张力,缩短房室结传导时间 E.提高交感神经张力,减慢窦房冲动发放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