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分为轻痛,4~6分为中痛,7~9分为重痛,10分极重痛 B.1~4分为轻痛,5~6分为中痛,7~10分为重痛 C.1~3分为轻痛,4~5分为中痛,6~9分为重痛,10分极重痛 D.1~4分为轻痛,5~7分为中痛,8~10分为重痛 E.0~3分为轻痛,4~7分为中痛,8~10分为重痛
A.颅神经、心肺听诊、腹部触诊、会阴部 B.颈椎活动度、叩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肩关节活动度、杜加征、mill征、浮髌征 C.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双下肢感觉和肌力、双下肢腱反射、病理反射、脊柱和坐骨神经行经处的压痛检查 D.“4”字征、骶髂关节压迫试验、床边试验、托马斯征 E.梨状肌紧张试验、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抽屉”试验、麦氏征和望远镜试验
A.颈椎B超 B.颈椎MRI C.颈椎CT D.全身ECT(放射性计算机断层摄影) E.红外线扫描
A.损伤部位周围营养障碍、运动障碍、血管舒缩和排汗功能异常 B.疼痛程度剧烈,性质多样,可呈自发性 C.疼痛程度与损伤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D.对触觉、痛觉的刺激异常敏感 E.诊断性交感神经阻滞实验多为阳性
A.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 B.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 D.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 E.内脏和腹膜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
A.疼痛治疗应包括病因治疗和消除疼痛两方面 B.在治疗前应明确诊断,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和疼痛的传导方式,然后决定治疗方法 C.兼有疼痛症状的他科疾病,解除疼痛只是治疗的一个方面,病因及全面治疗应属专科 D.所有疼痛都应有疼痛科来治疗 E.疼痛治疗的基本途径是:消除病因、阻断疼痛的传导、提高痛阈值和调节机体反应
A.肩周炎 B.颈筋膜炎 C.颈椎病 D.肩背筋膜炎 E.落枕
A.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腰椎CT或MRI+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碱性磷酸酶(AKP)+C反应蛋白(CRP) B.腰椎CT+抗链球菌素“O”试验(ASO)+类风湿因子试验(RF.+血尿酸检查(UA. C.腰椎MRI+血常规+ESR+AKP+CRP D.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血常规+ESR+AKP+CRP E.双下肢肌电图+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血常规+ESR+AKP+CRP
A.患肢痛 B.心绞痛 C.三叉神经痛 D.偏头痛 E.分娩痛
A.颈肩背部广泛疼痛、酸胀、沉重感,可向头部及上肢放散 B.疼痛呈持续性,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 C.查体可见颈部肌紧张,有压痛点,压痛局限,不沿神经走行放散 D.查体可见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E.X线检查多为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