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可操作性 B.可替代性 C.可转换性 D.可度量性
A.E(5s)>E(4F.>E(4s)>E(3D. B.E(4s)>E(3D.>E(3p)>E(3s) C.E(4s)>E(3s)>E(2s)>E(1s) D.E(5s)>E(4s)>E(4F.>E(3D.
A.X>Y>Z B.Z>X>Y C.Y>Z>X D.Z>Y>X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A.除去CO2中少量O:通过灼热的铜网后收集气体 B.除去K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 C.除去苯中溶有的少量的苯酚:加入适量浓溴水反应后过滤 D.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3:加入稍过量的双氧水后放置
A.自主性 B.探究性 C.合作性 D.以上都对
A.(V2-Vl)/V1 B.V1/V2 C.V1/(V2-V1) D.V2/V1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演法 D.谈话法
A.苯、甲苯、环己烷 B.苯、苯酚、己烯 C.乙醇、甲苯、四氯化碳 D.甲酸、乙醛、乙酸
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的过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 C.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