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物质体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则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B.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除非《刑法》有特别规定,一般不决定犯罪性质 C.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 D.所有的犯罪都会侵害犯罪对象,但不一定侵害犯罪客体 E.直接客体是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直接客体有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之分
A.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会受到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的影响 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的社会危害性等同 C.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具有统一性 D.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没有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E.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只要具备其一,就构成犯罪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同时成立犯罪中止和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E.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A.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 B.最高人民法院就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C.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D.著名刑法学者对刑法所作的解释
A.对于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C.行为人身体受到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行为的选择自由被迫参加共同犯罪的构成胁从犯 D.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E.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A.罪刑法定 B.罪刑相适应 C.平等适用刑法 D.罪刑均衡
A.比照主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按照他的犯罪情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比照主犯减轻或免除处罚 D.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A.连续犯 B.继续犯 C.想象竞合犯 D.牵连犯 E.吸收犯
A.共同过失犯罪 B.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 C.同时犯 D.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没有主观联系 E.事前有通谋的窝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