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自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入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和李商隐诗之间。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自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入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和李商隐诗之间。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积累词句,并灵活运用。 ...
2.问答题磨 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到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地说道。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一册书中竞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有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忆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悦目享受;我们能在月光下赏析绝妙诗篇,是诗人的“磨”带来的醉心怡情。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开篇点题、文意明确,内容丰富,语言富于文采。
语言方面:语言富于文采,开头诗文引入“十年磨一剑...
3.问答题磨 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到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地说道。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一册书中竞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有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忆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悦目享受;我们能在月光下赏析绝妙诗篇,是诗人的“磨”带来的醉心怡情。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参考答案:第②段中的错别字分别是:
“到刺”中的“到”,应该为“倒”;
“带着老花镜”中的“带”,应为“戴...
4.问答题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①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将自己的问与学生的答融为一体.注重统一性,形成真正的...
5.问答题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说不清。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则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得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8:《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订《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
参考答案: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施策略中关于语文教学组织策略中指出&ldq...

热门相关试卷

相关最新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