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某跨度40m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采用后张法张拉施工,施工单位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施工。
事件一:为了保证支架的承载力以及消除支架和支架地基引起的塑性变形,对支架进行了堆沙袋预压,压重为梁自重的1.2倍(梁自重加施工荷载),并在跨中支架顶部设置了标高观测点。观测点预压前标高为185.756m,进行分级预压,100%预压荷载时观测点的标高为185.701m。预压稳定后进行了分级卸载,卸载后观测点的标高为185.725m。施工单位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做了技术交底内容如下,
(1)支架搭设完毕后,检查了平面位置,顶部标高即投入使用;
(2)支架立柱底端设垫木分散压力;
(3)张拉时,以张拉力控制为准,以实测伸长量做校核;
(4)用以控制张拉时间的试件,采用同条件养护的试件。
梁体浇筑后进行了预应力的张拉,然后拆除支架。为保证施工安全,拟定分3部分(A.B.C)如下图所示,分批分次拆除支架。

计算梁体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保留小数点后3位)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2、图3所示)。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1)支腿或牛腿托架安装、(2)主梁安装、(3)工序D.(4)模板系统与液压电气系统及其他附属设施安装、(5)加载试验、(6)支座安装、(7)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8)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9)预应力系统安装、(10)内模就位、(11)顶板钢筋绑扎、(12)工序E、(13)内模脱模、(14)施加预应力(15)工序F(16)落模拆底模及滑模纵移。

事件二:浇筑施工时,应对模架进行挠度监测,监测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应作为修正模架预拱度的依据。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或过渡墩)进行浇筑,中间孔宜从悬臂端开始向已浇梁段推进浇筑,末孔宜从一联中最后一个墩位处向己浇梁段推进浇筑,最终与己浇梁段接合。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和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事件三: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
(2)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
(3)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4)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主要包括模架的拼装、运行、拆除三个关键环节。
事件四: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桥梁施工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事件四中,是否需要对移动模架箱梁施工进行专项风险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
报告内容应包括评估依据、工程概况、评估方法、评估步骤、评估内容、评估结论及对策建议等。

2.问答题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2、图3所示)。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1)支腿或牛腿托架安装、(2)主梁安装、(3)工序D.(4)模板系统与液压电气系统及其他附属设施安装、(5)加载试验、(6)支座安装、(7)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8)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9)预应力系统安装、(10)内模就位、(11)顶板钢筋绑扎、(12)工序E、(13)内模脱模、(14)施加预应力(15)工序F(16)落模拆底模及滑模纵移。

事件二:浇筑施工时,应对模架进行挠度监测,监测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应作为修正模架预拱度的依据。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或过渡墩)进行浇筑,中间孔宜从悬臂端开始向已浇梁段推进浇筑,末孔宜从一联中最后一个墩位处向己浇梁段推进浇筑,最终与己浇梁段接合。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和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事件三: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
(2)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
(3)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4)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主要包括模架的拼装、运行、拆除三个关键环节。
事件四: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桥梁施工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逐条判断事件三中施工单位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做法。
参考答案:(1)正确;
(2)错误,更正为“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应采取试验室标准养护”;<...
3.问答题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2、图3所示)。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1)支腿或牛腿托架安装、(2)主梁安装、(3)工序D.(4)模板系统与液压电气系统及其他附属设施安装、(5)加载试验、(6)支座安装、(7)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8)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9)预应力系统安装、(10)内模就位、(11)顶板钢筋绑扎、(12)工序E、(13)内模脱模、(14)施加预应力(15)工序F(16)落模拆底模及滑模纵移。

事件二:浇筑施工时,应对模架进行挠度监测,监测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应作为修正模架预拱度的依据。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或过渡墩)进行浇筑,中间孔宜从悬臂端开始向已浇梁段推进浇筑,末孔宜从一联中最后一个墩位处向己浇梁段推进浇筑,最终与己浇梁段接合。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和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事件三: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
(2)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
(3)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4)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主要包括模架的拼装、运行、拆除三个关键环节。
事件四: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桥梁施工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指出事件二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参考答案:错误一: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或过渡墩)进行浇筑,
改正: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桥台...
4.问答题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2、图3所示)。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1)支腿或牛腿托架安装、(2)主梁安装、(3)工序D.(4)模板系统与液压电气系统及其他附属设施安装、(5)加载试验、(6)支座安装、(7)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8)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9)预应力系统安装、(10)内模就位、(11)顶板钢筋绑扎、(12)工序E、(13)内模脱模、(14)施加预应力(15)工序F(16)落模拆底模及滑模纵移。

事件二:浇筑施工时,应对模架进行挠度监测,监测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应作为修正模架预拱度的依据。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或过渡墩)进行浇筑,中间孔宜从悬臂端开始向已浇梁段推进浇筑,末孔宜从一联中最后一个墩位处向己浇梁段推进浇筑,最终与己浇梁段接合。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和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事件三: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
(2)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
(3)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4)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主要包括模架的拼装、运行、拆除三个关键环节。
事件四: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桥梁施工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事件一中,写出箱梁施工的主要工序D.E、F的名称。
参考答案:

工序D是导梁安装,E是箱梁混凝土浇筑,F是管道压浆。

5.问答题

某施工单位承包了跨湖区某大桥的滩地引桥施工,该引桥全长2420m,共44孔,每孔跨径55m。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布置为四跨一联,采用MSS55下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每联首跨施工长度为55m+8m,第2、3跨施工长度为55m,末跨施工长度为47m。
事件一:移动模架两主梁通过牛腿支承托架支撑在桥墩墩柱或承台上,模板系统由两主梁支承(如图2、图3所示)。首跨施工主要工序为:(1)支腿或牛腿托架安装、(2)主梁安装、(3)工序D.(4)模板系统与液压电气系统及其他附属设施安装、(5)加载试验、(6)支座安装、(7)预拱度设置与模板调整、(8)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9)预应力系统安装、(10)内模就位、(11)顶板钢筋绑扎、(12)工序E、(13)内模脱模、(14)施加预应力(15)工序F(16)落模拆底模及滑模纵移。

事件二:浇筑施工时,应对模架进行挠度监测,监测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应作为修正模架预拱度的依据。首孔梁的混凝土在顺桥向宜从悬臂端开始向桥台(或过渡墩)进行浇筑,中间孔宜从悬臂端开始向已浇梁段推进浇筑,末孔宜从一联中最后一个墩位处向己浇梁段推进浇筑,最终与己浇梁段接合。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内模中的侧向模板和顶面模板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后拆除;外模架应在梁体建立预应力后方可卸落。
事件三:上部结构箱梁移动模架法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模架在移动过孔时的抗倾覆系数不得小于1.5;
(2)箱梁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试件采取现场同条件养护;
(3)控制箱梁预应力张拉的混凝土试件采取标准养护。
(4)移动模架现浇施工主要包括模架的拼装、运行、拆除三个关键环节。
事件四: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桥梁施工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对大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写出图2、图3中构件A.B.C的名称。
参考答案:

A是主梁(或主桁梁)、B是导梁(或鼻梁)、C是牛腿支承托架(或牛腿横梁)。

6.问答题

某二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0+000~K5+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车10年后,路面发生局部网状开裂、纵向裂缝等病害。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C)、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的结构形式决定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改造路段中的K1+000~K1+600为滑坡、落石等不良地质路段,针对此路段的边坡防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边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论证。
事件二:施工单位试验室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配合比,中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5t/m3/sup>,细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4t/m3/sup>,压实度98%。
事件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颗粒粒径满足要求并压实后,施工单位用智能洒布车均匀洒布乳化沥青。洒布施工中发现局部有花白遗漏现象。
事件四:沥青混凝土面层铺装后,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渗透系数、抗滑(含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厚度、路面宽度及路面横坡进行了实测。

补充事件四中沥青混凝土面层质量检验的实测项目。
参考答案:

平整度、弯沉值。

7.问答题

某二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0+000~K5+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车10年后,路面发生局部网状开裂、纵向裂缝等病害。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C)、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的结构形式决定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改造路段中的K1+000~K1+600为滑坡、落石等不良地质路段,针对此路段的边坡防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边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论证。
事件二:施工单位试验室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配合比,中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5t/m3/sup>,细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4t/m3/sup>,压实度98%。
事件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颗粒粒径满足要求并压实后,施工单位用智能洒布车均匀洒布乳化沥青。洒布施工中发现局部有花白遗漏现象。
事件四:沥青混凝土面层铺装后,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渗透系数、抗滑(含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厚度、路面宽度及路面横坡进行了实测。

事件三中的乳化沥青做什么层次?作用是什么?花白遗漏处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乳化沥青做透层,作用:为使沥青面层与基层结合良好。
花白遗漏处应人工补洒。

8.问答题

某二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0+000~K5+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车10年后,路面发生局部网状开裂、纵向裂缝等病害。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C)、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的结构形式决定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改造路段中的K1+000~K1+600为滑坡、落石等不良地质路段,针对此路段的边坡防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边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论证。
事件二:施工单位试验室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配合比,中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5t/m3/sup>,细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4t/m3/sup>,压实度98%。
事件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颗粒粒径满足要求并压实后,施工单位用智能洒布车均匀洒布乳化沥青。洒布施工中发现局部有花白遗漏现象。
事件四:沥青混凝土面层铺装后,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渗透系数、抗滑(含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厚度、路面宽度及路面横坡进行了实测。

计算上面层混合料的数量(单位t,结果保留整数m)。
参考答案:

5300×6.5×0.04×2.4×98%=3241t。

9.问答题


某二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0+000~K5+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车10年后,路面发生局部网状开裂、纵向裂缝等病害。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C)、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的结构形式决定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改造路段中的K1+000~K1+600为滑坡、落石等不良地质路段,针对此路段的边坡防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边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论证。

事件二:施工单位试验室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配合比,中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5t/m3/sup>,细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4t/m3/sup>,压实度98%。

事件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颗粒粒径满足要求并压实后,施工单位用智能洒布车均匀洒布乳化沥青。洒布施工中发现局部有花白遗漏现象。

事件四:沥青混凝土面层铺装后,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渗透系数、抗滑(含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厚度、路面宽度及路面横坡进行了实测。


事件一中,专家论证该由哪个单位组织,专家论证的内容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
10.问答题

某二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0+000~K5+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车10年后,路面发生局部网状开裂、纵向裂缝等病害。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C)、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的结构形式决定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改造路段中的K1+000~K1+600为滑坡、落石等不良地质路段,针对此路段的边坡防护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边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论证。
事件二:施工单位试验室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配合比,中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5t/m3/sup>,细粒式混凝土最大容重为2.4t/m3/sup>,压实度98%。
事件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颗粒粒径满足要求并压实后,施工单位用智能洒布车均匀洒布乳化沥青。洒布施工中发现局部有花白遗漏现象。
事件四:沥青混凝土面层铺装后,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渗透系数、抗滑(含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厚度、路面宽度及路面横坡进行了实测。

写出图中A.B以及背景材料中C的名称。
参考答案:

A:路肩;
B:边沟;
C:探地雷达。

相关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