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后联系客服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
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桌面端
登录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统考)问答题每日一练(2018.07.18)
问答题
阅读一位教师的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各题。案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3.赏析本文名句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荒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2.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3.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择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生: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生: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一路随队缓缓行,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谁体会!5.讨论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3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第二部分(4~6节)直接写战事。第三部分(第6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6.再次朗读课文。三、研讨课文、体味情感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那么他们又是因何而“悲”,又是缘何而“苦”?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课文,说说你的发现。2.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情况。3.课堂交流讨论答案参考:(1)久役在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2)寝食难安--猃狁孔棘,载饥栽渴。(3)战斗惨烈--“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4)音讯隔绝。(5)归乡路遥。4.请同学们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白天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在荒凉的边塞营地会谈些什么呢?(1)两人一组进行交谈。(2)请两组当堂表演,师生点评。四、综合训练,提高能力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课堂讨论。查阅有关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评价资料。参考答案: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③美好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2.下面是古人对《采薇》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世说新语·文学》《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句。--宋祁《宋景文笔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投影]比较下列两首诗的异同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答案参考:相同之处:都是边塞诗,都反映征人思乡这一主题,都写了战士们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起笔都不凡,意境开阔壮美不同之处:王之涣诗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调是悲而壮的。王昌龄诗却未把征人的愁思描写一番,而是慨叹征人不还的原因是没有名将守边,以致外患频发,使诗另开辟出一层新意。五、以竞赛的方式背诵课文。问题:1.以上是一位教材在讲解《诗经·采薇》一文时的教学实录,其呈现出哪些特点?请认真阅读之后回答。
答案:
1.【参考答案】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古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因古诗文...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请分析两位教师导入的特点,指出你更喜欢哪个导入并说明理由。
答案:
喜欢乙的导入语。因为乙导入语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究解疑的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学生熟悉的课文--朱自清的《荷塘...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书香①普洱茶,只有放上了年头才能发出真正的茶香;记忆,只有在时光的浸泡下才能沉淀出真正的感动……②有一年的夏天,我到曾祖父家,待了一段时间。那是一个位于苏州的如画的小镇,它总在不经意处散发着文人墨客般的书卷气息。那里的人,也一样。③我的曾祖父是在那里长大的,有着如同那小镇般的气质。初次见面,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花白花白的头发整齐地理成了板寸,银色的胡子是非常标准的“中式”,手中无意识地抓着一卷书,口中说出的话还参杂着一两句古诗、古词,身上散发着书墨的香味。“都多少年代了,还那么落伍。”我不禁嘀咕道。④晚饭时候,见他迟迟未到,曾祖母让我上楼找他。“你上楼找他吧,他怕是又在书房读书忘了时间了罢!”她和霭地笑着,像朵灿烂的白菊花。绕过门阶,顺着木质的楼梯攀走上去。年头久了的木头楼梯,发出一串“吱呀”声。走到二层的第一扇门,也是最后一扇门前。推开门。见他端坐在椅子上,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一本泛黄的《论语》,身旁的窗帘在风中飞舞,不时扫过他的手,他却浑然不觉似的。只顾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那印制拙劣的书。我的心中隐约地浮现出敬意:在当今社会中能这样专注读书的怕是少之又少吧。⑤第二天,他带我去了街上。那真是个漂亮的小镇:一水一木,一壁一桥都那么和谐,像摊在眼前的中国水墨画一般清雅。但再美的景色看多了也会腻。当我不再耐心而转身看他的时候,发现他正兴致勃勃地看着一本书。“您出门也总带着本书吗?”他推推眼镜,头也不抬地回答着:“嗯,嗯。”“您每天看书,那么您家里的书应该也看过吧?”“嗯,嗯。”“那您干吗还看呢?”他抬起头,合上书,对我说:“因为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见解,有全新的感触。其实做人也一样,每一次见到新的东西,都会对过去的自己有一次新的认识,从而懂得让自己的心灵又一次成长,由此人类才能不断完善。你长大就会懂的。”说罢埋下头继续读书。听完这些话,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本以为只是喜欢读书,没想到,还有着自己对人生、对书的独到见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人……⑥临走了。他又用手按住我的肩,对我说:“好好读书。”那神态至今我还记得。那是种足以看透人生、灵魂的眼神:深沉而充满希望、自信。⑦是啊!好好读书。像读书一样品味人生,像读书一样做人。⑧他在我心中永远散发着书香。那是种见解的清香。幽幽的,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读书,书之香,见解之香。问题:1.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2.请指出该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答案:
1.错别字:第③段中,“参杂”改为“掺杂”;第④段中,“和霭...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请简要评析《囚绿记》教学现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哪几段写囚绿记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哪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1.学生自读、圈画。2.讨论交流问题①。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3.讨论交流问题②。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做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5.学生自读、思考、圈画、批注。6.小组交流。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答案: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教师分析小结之...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呢?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好!请看第一场《遣归》。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生配乐表演]第三幕:逼归[形式:话剧]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做饭,今天,咱们吃面汤。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兰芝:(委曲求全)那……咱们吃包子。焦母:(顿拐)包子太腻。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兰芝黯然而下)第四幕:请归[形式:话剧](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留下,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仲卿(声音洪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兰芝仍啜泣不语)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曲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洪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第二场《誓别》。第二场:《誓别》配乐诗朗诵[配乐:古筝《梁祝》]刘兰芝:焦仲卿:山那边,夜的那头你在想我我在想你机杼旁困顿的身影在梦的小舟里飘荡纺织娘的唱鸣,弱小的身躯是我疲惫的声音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夜幕下的星星刚韧的性格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地痛其所痛,恶其所恶。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联璧合。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同学暂时还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师:故事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接下来,请看第三场《抗婚》第三场:抗婚[形式:话剧][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母摇了摇头)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没答应,可是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兰(低头,小声):是……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师总结: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场《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问题:1.请根据实际教学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知识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答案:
1.【参考答案】当今的学生由于远离那个封建专制的年代,所以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单纯地学完《孔雀东南飞》,学生们...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