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小麦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下图是小麦根尖的结构图,吸水的主要部位和生长最快的部位分别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河市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这些糖是()。

A.由叶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B.由根吸收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C.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D.由根吸收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3.单项选择题关于叶片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B.叶片由叶肉、叶柄、叶脉组成
C.叶片表皮上有气孔,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
D.叶片表皮属于营养组织

4.单项选择题下列能正确表述一片完全叶的组成的是()。

A.叶片、叶柄、托叶
B.叶柄、叶脉、叶片
C.叶脉、叶柄、托叶
D.托叶、叶片、叶脉

5.单项选择题

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6.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消费者的消耗利用
B.物质流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流动往往是双向的
C.我们能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7.单项选择题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8.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9.单项选择题

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b可表示一个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
B.c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a、b、c、d依次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10.单项选择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最新试题

下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回答:(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曲线应是_________,该病人由于__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超过160~180mg/dL,从而出现_________。(2)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三种症状:①由于细胞内_________供应不足,总感觉饥饿而多食;②由于糖尿,带走大量的_________,而出现多尿、口渴、多饮现象;③由于_________发生障碍,使得机体内的_________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3)导致A摄取葡萄糖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回答下列问题:(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题型:问答题

下图是果蝇体细胞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1)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性果蝇,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2)细胞中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3)W是红眼基因、w是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个体若与另一只白眼果蝇交配后,后代中雌性白眼果蝇占总数的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

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1)图1中的A图表示的是_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此期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____个。(2)图1中的B图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2中曲线的_________段。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__条。(3)图2中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区段是_________。(4)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问题。(1)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将装置放在温度适宜和有光照的地方。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2)图2中甲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__。图2中的__________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鲤鱼。(3)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4)图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文字表示)。

题型:问答题

图1是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主要物质变化示意图,①~④表示其中的过程。图2、3分别表示O浓度、温度对植物组织CO释放速率的影响。(1)细胞呼吸是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__________氧化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__________的过程。(2)图1中,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标号),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标号)。图2中O2浓度为a、b时,厌氧呼吸较强的是__________(填“a”或“b”)。(3)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__________(用图1中物质名称回答)。根据图2和图3可知,在蔬菜保鲜储藏中,应采取适当降低氧气浓度和__________的措施。

题型:问答题

如图是狗尿液浓缩实验的结果。让狗大量饮水(图中箭头a所示)后,连续排出大量的尿;当将2.5%NaCl溶液10mL注射人颈动脉(箭头b)后,尿量暂时减少;当静脉注射垂体后叶提取物(箭头c)后,尿量也减少。根据此实验,可以推断:(1)2.5%NaCl溶液注入动脉,使_________升高,刺激_________,引起_________激素分泌,导致尿量减少。本实验也证明_________中含有这种激素。(2)如果预先将狗的垂体后叶切除,再进行上述同样的实验,请将预期结果的排尿曲线绘制在图乙的坐标上。

题型:问答题

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如下图曲线所示,请回答:(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__________型曲线。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__________,n是该岛环境的。(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加剧了__________,各种因素破坏了该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导致部分人口迁出。(3)根据生态学原理,在该岛上合适的人口数量是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

如下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2)C→A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作用,这一过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3)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4)A→D过程中碳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该过程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生理作用来完成。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