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阅读有关文本阅读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纷纷呈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仍存在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痕迹。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的光彩,迸发智慧的火花,我想只有用阅读这种感性的阳光充满语文课堂,把语文阅读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高中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力,并且最终成为学生的乐园。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枯燥乏味的课文梳理和技巧训练使语文的人文性难以体现
B.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C.教师应强化“阅读与鉴赏”,弱化“表达与交流”
D.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阅读的作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学习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段时,教师直接播放影视片段来呈现这个画面。对这一教学资源应用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B.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C.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应大量采用
D.密切结合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授课效率

2.单项选择题在学到王勃《滕王阁序》的时候,有同学认为“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和“带”是衣襟和飘带,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是错误的,再认真看看课文,想想会是什么意思。
B.要分别是“衣襟”和“飘带”的意思的话,在这里能翻译得通吗?结合前面讲的意动用法,再好好想想。
C.你错了,这两个字在这里都是意动用法。
D.你说的这两个意思是这两个字的本意,而在这里却翻译不通。

3.单项选择题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单项选择题老师在讲解短语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短语的类型,出示“海洋、飞跑、傍晚、书本”一组词,让学生指出短语类型。下同学的回答正确的是()。

A.甲:偏正、动宾、补充、联合
B.乙:联合、偏正、动宾、补充
C.丙:联合、补充、偏正、主谓
D.丁:偏正、动宾、联合、补充

6.单项选择题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7.单项选择题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
C.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8.单项选择题在某次“口语交际”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注重师生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B.营造说话情景,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
C.鼓励学生多说,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
D.小组相互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9.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案例:知足常乐①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②不知足者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那么只能是徙生郁闷,自寻烦恼。追逐名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幸福,却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和快乐。即便最终获得了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无法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舍弃亲情、友情,成功之后的落漠让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找回,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者常悲,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③知足者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要学会知足,这样你才能获得快乐。唐伯虎曾经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诗句,尽管他与仕途擦肩而过,但却没有悲伤,而是沉浸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纳兰容若沉醉于他的恬适生活,他很满足,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他虽然仕途不顺,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豁达的胸襟来面对这一切,让人如何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徘徊过,但他最后选择向命运妥协,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虽然他们在仕途上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学财富。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会快乐的。④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这些东西的珍贵,怎么会不快乐呢?
问题:1.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简要评析这篇作文。

10.问答题

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呢?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好!请看第一场《遣归》。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生配乐表演]第三幕:逼归[形式:话剧]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做饭,今天,咱们吃面汤。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兰芝:(委曲求全)那……咱们吃包子。焦母:(顿拐)包子太腻。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兰芝黯然而下)第四幕:请归[形式:话剧](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留下,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仲卿(声音洪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兰芝仍啜泣不语)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曲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洪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第二场《誓别》。第二场:《誓别》配乐诗朗诵[配乐:古筝《梁祝》]刘兰芝:焦仲卿:山那边,夜的那头你在想我我在想你机杼旁困顿的身影在梦的小舟里飘荡纺织娘的唱鸣,弱小的身躯是我疲惫的声音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夜幕下的星星刚韧的性格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地痛其所痛,恶其所恶。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
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联璧合。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同学暂时还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师:故事正在一点一点地展开,接下来,请看第三场《抗婚》第三场:抗婚[形式:话剧][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母摇了摇头)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没答应,可是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兰(低头,小声):是……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师总结: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场《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问题:1.请根据实际教学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知识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最新试题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