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一: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5.单项选择题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A.社会分工更加细致
B.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强调规范社会秩序

6.单项选择题“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A.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C.重农抑商”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7.单项选择题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9.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经济政策的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后的评述与该语句不相符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反对弃本求末
B.“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认为农业是天下最重要的行业,应加以重视
C.“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不可偏颇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强调工商为末

最新试题

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题型:问答题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此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材料二分析1867年~1892年中国进口棉纱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题型:问答题

“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从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题型:问答题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题型:问答题

根据材料二概述古代统治者的救灾措施,(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荒政”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题型:问答题

材料三反映的冲突与危机在类型上有何变化?以上国际组织的出现可以反映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哪些特点?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