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A.不超过300T
B.1500T
C.1650T
D.3000T
A.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B.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
C.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
D.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A.灌木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灌木释放的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
C.灌木与它抑制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D.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
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下图所示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现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G,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G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G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杂合子
C.G纯合子的出生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G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已产生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
最新试题
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测定其对不同虫态红火蚁的致死剂量,将原药溶于丙酮中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药剂,点于红火蚁胸部,记录24h死亡个体数并计算LC50(杀死50%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结果如下: ①本实验中辛硫磷药液的浓度范围要根据()的实验结果来确定;每个药剂浓度的处理均设多次重复,目的是排除(),从而减少误差;本实验的对照组应设置为()。②实验中()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能/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
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尽量选择()
要调查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法,应用此方法关键是要做到()。
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属()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不再增加,主要原因是()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这一角度分析,该图中缺少的成分是()
牧民进入这片草原放牧后,发现适当的放牧使草原上的植物更加茂盛,但经过过度的放牧后,草原上的有毒植物的数量增多,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