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治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
材料二:
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材料三:
1956年,中央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通过调查,编写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
——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意义。

答案: 意义: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维护了国家稳定和...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治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
材料二:
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材料三:
1956年,中央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通过调查,编写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
——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新发展。

答案: 中华民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民族);中共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把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相结合(强...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治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
材料二:
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材料三:
1956年,中央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通过调查,编写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
——据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意义。

答案: 意义: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维护了国家稳定和...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