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供应链构筑的典范——P&G和沃尔玛的产销联盟
一、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零售企业不仅在规模上有了巨大发展,更是在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上出现质的飞跃,这表现在POS、EOS等现代零售管理系统开始进入到零售店铺,并带来了零售经营翻天覆地的变革,即零售企业不仅经营绩效有了巨大提高,而且更由于他们准确、及时掌握了市场上的关键信息和顾客需求,从而相对于远离市场的生产商占据了信息上的优势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市场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强大挑战,单是零售企业仅凭其自身的实力和规模,仍难以应对这种国际化的竞争,因此,迫切地需要产销之间能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应对日益恶劣的市场环境。1987年7月普利切特(宝洁)与沃顿(沃尔玛)在阿肯色州斯普林湖会晤,形成共识,基本达成了意向性的合作协议。可以说沃顿与普利切特的这次会晤为美国推动供应链管理和构筑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揭开了序幕。
实施合作的主要组织机构,宝洁公司和沃尔玛双方组成由财务、流通、生产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约70人的专门合作团队,派往沃尔玛实行协作管理。沃尔玛于1989年开始对宝洁公司的纸尿裤产品实行供应链管理,即构筑JIT型的自动订发货系统,其具体的形式是双方企业通过EDI和卫星通讯实现联网,借助于这种信息系统,宝洁公司除了迅速知晓沃尔玛物流中心内的纸尿裤库存情况外,还能及时了解纸尿裤在沃尔玛各店铺的销售量、库存量、价格等数据,这样不仅使宝洁公司能及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和研发计划,同时也能对沃尔玛的库存实行单品管理,做到连续补货,防止出现商品结构性的机会成本(即滞销品库存过多,与此同时畅销品断货)。由MMI系统实行自动进货,MMI系统是英文Manufacture Management Inventory的缩写,其含义是沃尔玛将物流中心或仓库的管理权交给宝洁公司(所有权仍属于沃尔玛)代为实施,这样不仅沃尔玛不用从事具体的物流活动,而且由于双方企业之间不用就每笔交易的条件(如配送、价格问题等)进行谈判,大大缩短了商品从订货,经进货、保管、分拣、补货,到销售整个业务流程的时间。沃尔玛则从原来繁重的物流作业中解放出来,专心于经营活动。
合作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绩效,沃尔玛店铺中宝洁公司的纸尿裤商品周转率提高了70%。与此相对应,宝洁公司的纸尿裤销售额也提高了50%,达到了30亿美元。
由于宝洁公司和沃尔玛在纸尿裤产品合作上的巨大成功,此后,双方将合作的领域逐渐扩大到其他主要产品,到1991年宝洁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额(153亿美元)中的11%都是通过沃尔玛实现的,到1992年,这个数据上升到了20%(即156亿美元中的20%)。对于沃尔玛而言,因为其革新型销售体制的建立,1990年在零售额上一举超过了原来处于第一位的凯马特,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1991年11月6日,沃尔玛以其董事长兼CEO戴维·格拉斯的名义向所有的生产商发了一封信,这可以看作是沃尔玛全面、彻底地实施单环节直接交易制度这一新经营制度的宣言。1993年3月开始,沃尔玛与所有的商品供应商都建立了EDI系统,形成了以沃尔玛为核心的产销协作网络。
二、P&G与沃尔玛的微妙关系
1994年美国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开始用沃尔玛自有品牌“Atta-Boy!”和“Atta-Girl”的形式向沃尔玛供应纸尿裤产品,金佰利·克拉克公司是美国纸尿裤第一大品牌“Hughes”的生产厂商,他向沃尔玛提供的PB产品与其自身的产品非常相像,但是价格却比自己的产品低20%。对于P&G来讲,纸尿裤产品在其整个销售额中占有16%的份额,而金伯利·克拉克公司又是同类市场中第一大品牌生产商,所以,他与沃尔玛之间的合作无疑会对整个纸制品产业和宝洁公司产生巨大地冲击。
金伯利·克拉克公司的这一战略举措是颇让人琢磨的,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首先,作为纸尿裤第一大品牌生产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为什么一反大型生产商的经营惯例,决定向零售商提供PB产品,他作为宝洁公司的竞争者与沃尔玛构筑合作关系意味着什么?第二,对应于金佰利·克拉克的战略举动,宝洁公司应当采取什么对策,这是否意味着宝洁公司与沃尔玛的战略联盟关系已经瓦解?

请分析金佰利·克拉克公司与沃尔玛之间围绕PB产品供给的合作,会给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带来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供应链构筑的典范——P&G和沃尔玛的产销联盟
一、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零售企业不仅在规模上有了巨大发展,更是在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上出现质的飞跃,这表现在POS、EOS等现代零售管理系统开始进入到零售店铺,并带来了零售经营翻天覆地的变革,即零售企业不仅经营绩效有了巨大提高,而且更由于他们准确、及时掌握了市场上的关键信息和顾客需求,从而相对于远离市场的生产商占据了信息上的优势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市场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强大挑战,单是零售企业仅凭其自身的实力和规模,仍难以应对这种国际化的竞争,因此,迫切地需要产销之间能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应对日益恶劣的市场环境。1987年7月普利切特(宝洁)与沃顿(沃尔玛)在阿肯色州斯普林湖会晤,形成共识,基本达成了意向性的合作协议。可以说沃顿与普利切特的这次会晤为美国推动供应链管理和构筑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揭开了序幕。
实施合作的主要组织机构,宝洁公司和沃尔玛双方组成由财务、流通、生产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约70人的专门合作团队,派往沃尔玛实行协作管理。沃尔玛于1989年开始对宝洁公司的纸尿裤产品实行供应链管理,即构筑JIT型的自动订发货系统,其具体的形式是双方企业通过EDI和卫星通讯实现联网,借助于这种信息系统,宝洁公司除了迅速知晓沃尔玛物流中心内的纸尿裤库存情况外,还能及时了解纸尿裤在沃尔玛各店铺的销售量、库存量、价格等数据,这样不仅使宝洁公司能及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和研发计划,同时也能对沃尔玛的库存实行单品管理,做到连续补货,防止出现商品结构性的机会成本(即滞销品库存过多,与此同时畅销品断货)。由MMI系统实行自动进货,MMI系统是英文Manufacture Management Inventory的缩写,其含义是沃尔玛将物流中心或仓库的管理权交给宝洁公司(所有权仍属于沃尔玛)代为实施,这样不仅沃尔玛不用从事具体的物流活动,而且由于双方企业之间不用就每笔交易的条件(如配送、价格问题等)进行谈判,大大缩短了商品从订货,经进货、保管、分拣、补货,到销售整个业务流程的时间。沃尔玛则从原来繁重的物流作业中解放出来,专心于经营活动。
合作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绩效,沃尔玛店铺中宝洁公司的纸尿裤商品周转率提高了70%。与此相对应,宝洁公司的纸尿裤销售额也提高了50%,达到了30亿美元。
由于宝洁公司和沃尔玛在纸尿裤产品合作上的巨大成功,此后,双方将合作的领域逐渐扩大到其他主要产品,到1991年宝洁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额(153亿美元)中的11%都是通过沃尔玛实现的,到1992年,这个数据上升到了20%(即156亿美元中的20%)。对于沃尔玛而言,因为其革新型销售体制的建立,1990年在零售额上一举超过了原来处于第一位的凯马特,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1991年11月6日,沃尔玛以其董事长兼CEO戴维·格拉斯的名义向所有的生产商发了一封信,这可以看作是沃尔玛全面、彻底地实施单环节直接交易制度这一新经营制度的宣言。1993年3月开始,沃尔玛与所有的商品供应商都建立了EDI系统,形成了以沃尔玛为核心的产销协作网络。
二、P&G与沃尔玛的微妙关系
1994年美国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开始用沃尔玛自有品牌“Atta-Boy!”和“Atta-Girl”的形式向沃尔玛供应纸尿裤产品,金佰利·克拉克公司是美国纸尿裤第一大品牌“Hughes”的生产厂商,他向沃尔玛提供的PB产品与其自身的产品非常相像,但是价格却比自己的产品低20%。对于P&G来讲,纸尿裤产品在其整个销售额中占有16%的份额,而金伯利·克拉克公司又是同类市场中第一大品牌生产商,所以,他与沃尔玛之间的合作无疑会对整个纸制品产业和宝洁公司产生巨大地冲击。
金伯利·克拉克公司的这一战略举措是颇让人琢磨的,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首先,作为纸尿裤第一大品牌生产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为什么一反大型生产商的经营惯例,决定向零售商提供PB产品,他作为宝洁公司的竞争者与沃尔玛构筑合作关系意味着什么?第二,对应于金佰利·克拉克的战略举动,宝洁公司应当采取什么对策,这是否意味着宝洁公司与沃尔玛的战略联盟关系已经瓦解?

请你分析宝洁公司与沃尔玛建立产销联盟关系对双方绩效产生的影响。
2.问答题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承诺,2003年1月1日起,药品分销服务将对外资开放,这标志着中外医药零售业将在我国医药分销行业中亲密“接火”,这无疑会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我国流通企业在习惯了“内战”之后,还必须开始学会与国际医药企业亲密接触,短兵相接。虽然说肉搏战是残酷的,但血与火的搏斗,终究那一方能够获胜,我以为一方面要取决于战斗双方的实力,还与交战双方的搏斗战略策略有关更与双方的战斗素养密不可分。 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几十家,甚至几家医药批发企业就承担了全国的药品供应,而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多达1.615多家,多数企业规模小,运营成本高,市场分散,经营行为不规范。据统计,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总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医药批发企业,大公司年销售额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美的96%。 面对中国医药零售业的现状,在政策的大门敞开后,外资企业将如何进入中国医药零售业呢?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运行需要很多基础,在渠道、物流等方面都需要时间建立。因此,外资将主要采取并购重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办法,以便快速占领中国医药零售业的巨大市场份额。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在开放之初,将面临国外大医药零售业的巨大挑战。 针对这种巨大挑战,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只要应对方针正确,我以为并非没有机遇,而是大有可为的。既然外资可以并购重组中国医药零售企业,那么为什么国内具有实力的企业就不能先行一步,尽快把自己做大做强呢?可喜的是近两年一大批中国知名医药企业已然先行了一步,通过重组、并购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同时,许多医药企业正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医药企业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构筑起市场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营销网络,并与医疗单位、零售药店等终端客户以及医药批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有人说,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关系经济,外资欲抢占中国的医药零售业市场,必须与国内的医药批发企业合作,才能迅速占领已然基本定型的医药批发零售网络,否则,外资欲独立建立自己的网络,其花费的精力、成本将大大增加,也许数年内建立起了全国的营销网络,但由于成本加大,无疑将使竞争处于劣势。为此,中国医药零售业只要能够继续扩张自己的网络,并采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与供货商以及客户连结起来,不断降低药品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这样就有了与外资进行肉搏战的基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尽管中国的医药零售企业还有这样、那样的劣势,但只要敢于真诚面对挑战,兴许也能闯出一片属于中国企业的市场。因此,无论是亲密接触好,亲密接“火”也好,也不论是短兵相接,还是肉搏战都不是一件坏事。经过一场厮杀之后,也许对双方都有了更新的机遇。
从2003年1月1日开始,洋药商可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开办洋药店。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处长李宏说,这意味着药品在流通领域里的成本会有所降低,老百姓买到手里的药会更便宜。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允许进行外商投资零售药店的试点,上海、北京等几个城市的“试点洋药店”都还在幕后运作当中。据了解,外国人在中国开办洋药店有两大条件:一是必须和中国公司或企业合资;二是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在20亿美元以上,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2亿美元以上。而另一方面,可以和外商合办药店的中方企业的资格是: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5000万元以上,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为3亿元以上;从事批发业务的合营商业企业,中方出资比例应在50%以上。 嘉事堂连锁药店有关负责人说,洋药店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全世界范围的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不仅进货渠道专一,保证药品质量,而且“由一套人马管很多药店”,大大压缩了流通环节的成本,那么药品价格也会随之降低。据了解,在目前我国药品价格中,流通领域中所消耗的费用占药品总成本的40%。 目前,国内的医药批发、零售企业正在为迎接加入WTO后的新挑战做充分的准备全国已有数千家药品商业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打破了地区、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以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的形式建立了大公司、大集团,并大量推广了代理配送制,总代理、总经销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初步达到降低费用、增加效益的目的。

你认为中国医药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竞争?
3.问答题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承诺,2003年1月1日起,药品分销服务将对外资开放,这标志着中外医药零售业将在我国医药分销行业中亲密“接火”,这无疑会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我国流通企业在习惯了“内战”之后,还必须开始学会与国际医药企业亲密接触,短兵相接。虽然说肉搏战是残酷的,但血与火的搏斗,终究那一方能够获胜,我以为一方面要取决于战斗双方的实力,还与交战双方的搏斗战略策略有关更与双方的战斗素养密不可分。 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几十家,甚至几家医药批发企业就承担了全国的药品供应,而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多达1.615多家,多数企业规模小,运营成本高,市场分散,经营行为不规范。据统计,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总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医药批发企业,大公司年销售额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美的96%。 面对中国医药零售业的现状,在政策的大门敞开后,外资企业将如何进入中国医药零售业呢?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运行需要很多基础,在渠道、物流等方面都需要时间建立。因此,外资将主要采取并购重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办法,以便快速占领中国医药零售业的巨大市场份额。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在开放之初,将面临国外大医药零售业的巨大挑战。 针对这种巨大挑战,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只要应对方针正确,我以为并非没有机遇,而是大有可为的。既然外资可以并购重组中国医药零售企业,那么为什么国内具有实力的企业就不能先行一步,尽快把自己做大做强呢?可喜的是近两年一大批中国知名医药企业已然先行了一步,通过重组、并购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同时,许多医药企业正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医药企业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构筑起市场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营销网络,并与医疗单位、零售药店等终端客户以及医药批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有人说,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关系经济,外资欲抢占中国的医药零售业市场,必须与国内的医药批发企业合作,才能迅速占领已然基本定型的医药批发零售网络,否则,外资欲独立建立自己的网络,其花费的精力、成本将大大增加,也许数年内建立起了全国的营销网络,但由于成本加大,无疑将使竞争处于劣势。为此,中国医药零售业只要能够继续扩张自己的网络,并采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与供货商以及客户连结起来,不断降低药品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这样就有了与外资进行肉搏战的基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尽管中国的医药零售企业还有这样、那样的劣势,但只要敢于真诚面对挑战,兴许也能闯出一片属于中国企业的市场。因此,无论是亲密接触好,亲密接“火”也好,也不论是短兵相接,还是肉搏战都不是一件坏事。经过一场厮杀之后,也许对双方都有了更新的机遇。
从2003年1月1日开始,洋药商可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开办洋药店。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处长李宏说,这意味着药品在流通领域里的成本会有所降低,老百姓买到手里的药会更便宜。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允许进行外商投资零售药店的试点,上海、北京等几个城市的“试点洋药店”都还在幕后运作当中。据了解,外国人在中国开办洋药店有两大条件:一是必须和中国公司或企业合资;二是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在20亿美元以上,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2亿美元以上。而另一方面,可以和外商合办药店的中方企业的资格是: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5000万元以上,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为3亿元以上;从事批发业务的合营商业企业,中方出资比例应在50%以上。 嘉事堂连锁药店有关负责人说,洋药店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全世界范围的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不仅进货渠道专一,保证药品质量,而且“由一套人马管很多药店”,大大压缩了流通环节的成本,那么药品价格也会随之降低。据了解,在目前我国药品价格中,流通领域中所消耗的费用占药品总成本的40%。 目前,国内的医药批发、零售企业正在为迎接加入WTO后的新挑战做充分的准备全国已有数千家药品商业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打破了地区、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以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的形式建立了大公司、大集团,并大量推广了代理配送制,总代理、总经销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初步达到降低费用、增加效益的目的。

中外企业药品零售终端的竞争各自的优劣势有哪些?
4.问答题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承诺,2003年1月1日起,药品分销服务将对外资开放,这标志着中外医药零售业将在我国医药分销行业中亲密“接火”,这无疑会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我国流通企业在习惯了“内战”之后,还必须开始学会与国际医药企业亲密接触,短兵相接。虽然说肉搏战是残酷的,但血与火的搏斗,终究那一方能够获胜,我以为一方面要取决于战斗双方的实力,还与交战双方的搏斗战略策略有关更与双方的战斗素养密不可分。 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几十家,甚至几家医药批发企业就承担了全国的药品供应,而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多达1.615多家,多数企业规模小,运营成本高,市场分散,经营行为不规范。据统计,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总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医药批发企业,大公司年销售额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美的96%。 面对中国医药零售业的现状,在政策的大门敞开后,外资企业将如何进入中国医药零售业呢?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运行需要很多基础,在渠道、物流等方面都需要时间建立。因此,外资将主要采取并购重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办法,以便快速占领中国医药零售业的巨大市场份额。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在开放之初,将面临国外大医药零售业的巨大挑战。 针对这种巨大挑战,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只要应对方针正确,我以为并非没有机遇,而是大有可为的。既然外资可以并购重组中国医药零售企业,那么为什么国内具有实力的企业就不能先行一步,尽快把自己做大做强呢?可喜的是近两年一大批中国知名医药企业已然先行了一步,通过重组、并购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同时,许多医药企业正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医药企业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构筑起市场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营销网络,并与医疗单位、零售药店等终端客户以及医药批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有人说,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关系经济,外资欲抢占中国的医药零售业市场,必须与国内的医药批发企业合作,才能迅速占领已然基本定型的医药批发零售网络,否则,外资欲独立建立自己的网络,其花费的精力、成本将大大增加,也许数年内建立起了全国的营销网络,但由于成本加大,无疑将使竞争处于劣势。为此,中国医药零售业只要能够继续扩张自己的网络,并采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与供货商以及客户连结起来,不断降低药品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这样就有了与外资进行肉搏战的基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尽管中国的医药零售企业还有这样、那样的劣势,但只要敢于真诚面对挑战,兴许也能闯出一片属于中国企业的市场。因此,无论是亲密接触好,亲密接“火”也好,也不论是短兵相接,还是肉搏战都不是一件坏事。经过一场厮杀之后,也许对双方都有了更新的机遇。
从2003年1月1日开始,洋药商可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开办洋药店。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处长李宏说,这意味着药品在流通领域里的成本会有所降低,老百姓买到手里的药会更便宜。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允许进行外商投资零售药店的试点,上海、北京等几个城市的“试点洋药店”都还在幕后运作当中。据了解,外国人在中国开办洋药店有两大条件:一是必须和中国公司或企业合资;二是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在20亿美元以上,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2亿美元以上。而另一方面,可以和外商合办药店的中方企业的资格是: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应在5000万元以上,申请前三年的年均销售额应为3亿元以上;从事批发业务的合营商业企业,中方出资比例应在50%以上。 嘉事堂连锁药店有关负责人说,洋药店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全世界范围的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不仅进货渠道专一,保证药品质量,而且“由一套人马管很多药店”,大大压缩了流通环节的成本,那么药品价格也会随之降低。据了解,在目前我国药品价格中,流通领域中所消耗的费用占药品总成本的40%。 目前,国内的医药批发、零售企业正在为迎接加入WTO后的新挑战做充分的准备全国已有数千家药品商业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打破了地区、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以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的形式建立了大公司、大集团,并大量推广了代理配送制,总代理、总经销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初步达到降低费用、增加效益的目的。

中国药品零售业放开意味着什么?
5.问答题

戴尔在线是戴尔公司中较新的部门,负责整个公司在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战略和执行情况的协调工作。在1997年春季,部门中有32位成员,一半是商业和市场专业人,另一半是负责建立应用程序的人员。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98年8月将直线订购模式引入中国。 中国是戴尔亚太区最大的市场,也是戴尔全球的第四大市场。目前,戴尔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杭州和深圳设有办事处,并将销售及市场拓展到多个主要城市(例如沈阳、苏州、武汉和西安),以及100多个二线城市。 在渠道方面,戴尔仍然"直销到底",戴尔直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存货量低,能机动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而且能与客户直接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戴尔公司在创始之初就坚持其"黄金原则":第一,摒弃库存;第二,坚守直销;第三,贴近顾客。这三项原则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成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一种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直接掌握销售信息,确定销售标准,与客户直接联络,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设计,接受订单之后投产的生产模式。 
1.客户自定义服务。戴尔公司通过客户自助服务,保持了与客户的联系,网站创立之初就希望能够避免在计算机工业中常见的大量销售环节,建立直接销售渠道,直接面对客户销售。因为这些环节只能增加计算机的成本而不能提高计算机的价值。戴尔公司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针对最终用户的直接市场活动、直接销售和直接技术支持上。戴尔公司让客户自己在网上获得产品信息,并进行交易,主要包括客户自助查询产品信息;客户自助查询订货数、支付或调整账单以及获取服务;客户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获取信息的通讯工具(电话、传真、邮寄或E-mail);网上故障诊断和技术支持。 戴尔公司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知识数据库,里面包含了戴尔公司提供的硬件和软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还有处理回信、交易和备份零件运输等的处理程序和系统。所有这些基础结构--用户数据库、产品信息和帮助之时数据库,都在戴尔公司的网站上得到了很好的运行。
2.根据订货组织生产。戴尔公司的目标是实现"零库存"。通过精确迅速地获得客户需求信息,并且通过不断缩短生产线和客户家门口的时空距离的方式,戴尔公司在全球的平均库存天数不断下降。据调研数据表明,戴尔公司在全球的平均库存天数可以下降到8天之内。库存下降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同时能从一个高度价格竞争行业中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计算机行业中技术的快速革命意味着每一台库存的计算机从它被生产出来开始就可能过时了。如果只在得到订单的情况下才生产计算机,就可以避免在库存中保留过时计算机的风险。戴尔解释说:"在我们的行业里,如你能让人们意识到库存是多么快地运动着,你就创造了真正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如果我有11天的库存而我的对手有80天的,这时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新处理器,那么我就能够领先69天打入市场"。
3.个性化服务。戴尔公司允许客户自定义设计其喜欢的产品,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和配置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型号和参数,戴尔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戴尔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公司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戴尔的直销方式以其高超的供应链管理技巧、电子商务和直销折扣管理成为戴尔品牌攻城掠地的法宝,IT业内无人能及。戴尔模式在世界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中国开始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戴尔已开始固有的经营理念与中国老百姓的观念是矛盾的。"一位经销商这样说道。但是,戴尔经过多年的努力,直销方式在中国不但得到了认可,而且在国内竞争激烈的PC市场上,戴尔一跃成为国内市场国外PC的第一,笔记本更是口碑不错。直销省去了分销渠道的层层利润盘剥,省下来的部分一方面让给消费者,另一方面当然也就成为戴尔的利润了。直销一度被认为是今后IT产品销售方式的必然归宿。就连戴尔的老对手惠普在完成同康柏电脑的合并后,为了扩大在亚洲的品牌知名度,也开始更多地尝试向顾客直销产品,在此之前,惠普主要通过店铺和其他渠道来销售产品。对自己渠道的变革,惠普亚太地区个人系统集团的高级副总裁AdrianKoch对《亚洲华尔街日报》表示:"这不是对戴尔销售模式的简单模仿。"新惠普中国区的渠道结构=分销+直销的模式。 但近来,直销的戴尔却遭遇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这种直销模式本身使戴尔在具体到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时处于一个不利的处境;其次,中国内地不完善的物流系统,也不利于戴尔直销模式,与之相比,联想在内地拥有3000多个销售点,有高效率的物流流程,更能提供全国售后服务。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电脑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基于上面几点原因,戴尔意图改变在世界上通行无阻的直销模式,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 其实,戴尔的渠道变革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而促动这种变革的就是利润。在IT行业中,在厂商和渠道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利润。那么戴尔是怎样在直销中让分销渠道遍地开花的呢? 一位熟悉戴尔的业内人士说:"第一种方式是,假如有客户需要50台机器,经销商事先与客户沟通好,以客户的名义向戴尔购进80台,这样客户就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机器,那么剩下的30台就流入了分销渠道。"由于向戴尔提货量大,经销商可以享受到大客户的优惠价格,那么,经销商在将产品卖给其他消费者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赚到部分差价。而且,戴尔产品的口碑和质量是经销商最好的保障,相对来说,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风险就小。 "第二种方式是,经销商用员工的名义注册公司,然后这些公司以商业客户或者大客户的名义向戴尔提货。"这样,经销商就得以成为戴尔的代理。直销始终存在着对终端把握有限的弊端,因此,对于分销商来说,这里有机可乘,戴尔直销成功的同时,分销渠道也由此产生了。 尽管戴尔曾经否认:"我们没有渠道",否认有代理商提供戴尔产品,并不表示也不可能有其他渠道更便宜,甚至说"不是通过直销买到的机器,戴尔概不负责维修。"但其实谁都知道,戴尔的"概不负责"只能是种说法,从现实来讲,那是不可能的。维修部门主要看机器编号而不认客户,戴尔没有理由在提供维修服务的时候,还象查户口一般确定客户和当初订购客户是否一致,产品是从何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即使有理由也绝不可行,这样会增加多少纠纷,估计戴尔想都不敢想。 
2002年8月20日,从华尔街传出消息,在持续多年的直销模式之后,戴尔终于一改往昔暧昧的态度,开始公开招募经销商。但戴尔打算交给经销商销售的产品并非戴尔品牌计算机,而是所谓的白牌计算机(WhiteBox),意即没有品牌的计算机。 为了把电脑商人作为销售目标,戴尔公司希望介入白牌计算机市场。无品牌电脑是用各种厂商的部件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组装起来的。这个市场仍需要大型供应商销售的部件。尽管顶级供应商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包括2002年早些时候惠普对康柏公司的收购,但白牌计算机市场占有率占美国电脑市场份额的30%。据戴尔的估计,白牌计算机在美国1年的销售金额约达30亿美元。这块市场是大品牌无法打入的市场,戴尔希望第一年能够拿下3.8亿美元的白牌计算机市场。 此次渠道变革,戴尔承诺,除了提供台式机以外,还要提供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计算机。被戴尔选中的经销商,除销售计算机外,亦提供计算机的维护等服务。经销商不但享有订货折扣、融资订货的优惠,戴尔还协助他们设立网站,线上销售其代理的产品。与戴尔美国白牌计划遥相呼应的是戴尔中国的白牌计划。
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戴尔凭借资金优势改变纯直销模式,在中国组建包括直销、店面销售在内的多渠道营销体系。 尽管投资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成本太大,周期太长,但戴尔作为后进者,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在中国组建多渠道销售体系多少会使其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冲动变成现实。而且,继渠道变革后,戴尔在中国市场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即在2002年国庆前夕进行了进军中国4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降价:全面调低中国各项电脑售价,部分产品降幅近三成,这次降价显示了戴尔想要渗入中国市场的决心。戴尔此举被更多的人解释为向联想发难。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吸引联想集团的用户倒戈,戴尔公司在其网站上以7998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售配置先进的4500SDimension台式机。 对于戴尔在中国上演的价格战,国内主流电脑厂商联想立刻策划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旗下最畅销的品牌型号天麟降至每台7999元,降幅达14%。业内有人分析,戴尔电脑与联想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拉开序幕。尽管业内人士担心内地PC市场是否会出现如数年前在家电市场上的价格战,但消费者们还是高兴,毕竟受益的是他们。 对于戴尔的渠道变革,IBM和惠普的渠道主管认为,真正理解合作和理解渠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疑,戴尔渠道经验不足将影响其白牌计划。也许从这一点来说,戴尔在白牌计算机市场上的渠道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

分析戴尔对其流通渠道进行改革的进程中存在哪些劣势?
6.问答题

戴尔在线是戴尔公司中较新的部门,负责整个公司在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战略和执行情况的协调工作。在1997年春季,部门中有32位成员,一半是商业和市场专业人,另一半是负责建立应用程序的人员。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98年8月将直线订购模式引入中国。 中国是戴尔亚太区最大的市场,也是戴尔全球的第四大市场。目前,戴尔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杭州和深圳设有办事处,并将销售及市场拓展到多个主要城市(例如沈阳、苏州、武汉和西安),以及100多个二线城市。 在渠道方面,戴尔仍然"直销到底",戴尔直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存货量低,能机动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而且能与客户直接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戴尔公司在创始之初就坚持其"黄金原则":第一,摒弃库存;第二,坚守直销;第三,贴近顾客。这三项原则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成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一种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直接掌握销售信息,确定销售标准,与客户直接联络,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设计,接受订单之后投产的生产模式。 
1.客户自定义服务。戴尔公司通过客户自助服务,保持了与客户的联系,网站创立之初就希望能够避免在计算机工业中常见的大量销售环节,建立直接销售渠道,直接面对客户销售。因为这些环节只能增加计算机的成本而不能提高计算机的价值。戴尔公司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针对最终用户的直接市场活动、直接销售和直接技术支持上。戴尔公司让客户自己在网上获得产品信息,并进行交易,主要包括客户自助查询产品信息;客户自助查询订货数、支付或调整账单以及获取服务;客户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获取信息的通讯工具(电话、传真、邮寄或E-mail);网上故障诊断和技术支持。 戴尔公司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知识数据库,里面包含了戴尔公司提供的硬件和软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还有处理回信、交易和备份零件运输等的处理程序和系统。所有这些基础结构--用户数据库、产品信息和帮助之时数据库,都在戴尔公司的网站上得到了很好的运行。
2.根据订货组织生产。戴尔公司的目标是实现"零库存"。通过精确迅速地获得客户需求信息,并且通过不断缩短生产线和客户家门口的时空距离的方式,戴尔公司在全球的平均库存天数不断下降。据调研数据表明,戴尔公司在全球的平均库存天数可以下降到8天之内。库存下降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同时能从一个高度价格竞争行业中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计算机行业中技术的快速革命意味着每一台库存的计算机从它被生产出来开始就可能过时了。如果只在得到订单的情况下才生产计算机,就可以避免在库存中保留过时计算机的风险。戴尔解释说:"在我们的行业里,如你能让人们意识到库存是多么快地运动着,你就创造了真正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如果我有11天的库存而我的对手有80天的,这时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新处理器,那么我就能够领先69天打入市场"。
3.个性化服务。戴尔公司允许客户自定义设计其喜欢的产品,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和配置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型号和参数,戴尔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戴尔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公司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戴尔的直销方式以其高超的供应链管理技巧、电子商务和直销折扣管理成为戴尔品牌攻城掠地的法宝,IT业内无人能及。戴尔模式在世界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中国开始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戴尔已开始固有的经营理念与中国老百姓的观念是矛盾的。"一位经销商这样说道。但是,戴尔经过多年的努力,直销方式在中国不但得到了认可,而且在国内竞争激烈的PC市场上,戴尔一跃成为国内市场国外PC的第一,笔记本更是口碑不错。直销省去了分销渠道的层层利润盘剥,省下来的部分一方面让给消费者,另一方面当然也就成为戴尔的利润了。直销一度被认为是今后IT产品销售方式的必然归宿。就连戴尔的老对手惠普在完成同康柏电脑的合并后,为了扩大在亚洲的品牌知名度,也开始更多地尝试向顾客直销产品,在此之前,惠普主要通过店铺和其他渠道来销售产品。对自己渠道的变革,惠普亚太地区个人系统集团的高级副总裁AdrianKoch对《亚洲华尔街日报》表示:"这不是对戴尔销售模式的简单模仿。"新惠普中国区的渠道结构=分销+直销的模式。 但近来,直销的戴尔却遭遇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这种直销模式本身使戴尔在具体到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时处于一个不利的处境;其次,中国内地不完善的物流系统,也不利于戴尔直销模式,与之相比,联想在内地拥有3000多个销售点,有高效率的物流流程,更能提供全国售后服务。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电脑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基于上面几点原因,戴尔意图改变在世界上通行无阻的直销模式,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 其实,戴尔的渠道变革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而促动这种变革的就是利润。在IT行业中,在厂商和渠道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利润。那么戴尔是怎样在直销中让分销渠道遍地开花的呢? 一位熟悉戴尔的业内人士说:"第一种方式是,假如有客户需要50台机器,经销商事先与客户沟通好,以客户的名义向戴尔购进80台,这样客户就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机器,那么剩下的30台就流入了分销渠道。"由于向戴尔提货量大,经销商可以享受到大客户的优惠价格,那么,经销商在将产品卖给其他消费者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赚到部分差价。而且,戴尔产品的口碑和质量是经销商最好的保障,相对来说,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风险就小。 "第二种方式是,经销商用员工的名义注册公司,然后这些公司以商业客户或者大客户的名义向戴尔提货。"这样,经销商就得以成为戴尔的代理。直销始终存在着对终端把握有限的弊端,因此,对于分销商来说,这里有机可乘,戴尔直销成功的同时,分销渠道也由此产生了。 尽管戴尔曾经否认:"我们没有渠道",否认有代理商提供戴尔产品,并不表示也不可能有其他渠道更便宜,甚至说"不是通过直销买到的机器,戴尔概不负责维修。"但其实谁都知道,戴尔的"概不负责"只能是种说法,从现实来讲,那是不可能的。维修部门主要看机器编号而不认客户,戴尔没有理由在提供维修服务的时候,还象查户口一般确定客户和当初订购客户是否一致,产品是从何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即使有理由也绝不可行,这样会增加多少纠纷,估计戴尔想都不敢想。 
2002年8月20日,从华尔街传出消息,在持续多年的直销模式之后,戴尔终于一改往昔暧昧的态度,开始公开招募经销商。但戴尔打算交给经销商销售的产品并非戴尔品牌计算机,而是所谓的白牌计算机(WhiteBox),意即没有品牌的计算机。 为了把电脑商人作为销售目标,戴尔公司希望介入白牌计算机市场。无品牌电脑是用各种厂商的部件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组装起来的。这个市场仍需要大型供应商销售的部件。尽管顶级供应商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包括2002年早些时候惠普对康柏公司的收购,但白牌计算机市场占有率占美国电脑市场份额的30%。据戴尔的估计,白牌计算机在美国1年的销售金额约达30亿美元。这块市场是大品牌无法打入的市场,戴尔希望第一年能够拿下3.8亿美元的白牌计算机市场。 此次渠道变革,戴尔承诺,除了提供台式机以外,还要提供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计算机。被戴尔选中的经销商,除销售计算机外,亦提供计算机的维护等服务。经销商不但享有订货折扣、融资订货的优惠,戴尔还协助他们设立网站,线上销售其代理的产品。与戴尔美国白牌计划遥相呼应的是戴尔中国的白牌计划。
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戴尔凭借资金优势改变纯直销模式,在中国组建包括直销、店面销售在内的多渠道营销体系。 尽管投资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成本太大,周期太长,但戴尔作为后进者,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在中国组建多渠道销售体系多少会使其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冲动变成现实。而且,继渠道变革后,戴尔在中国市场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即在2002年国庆前夕进行了进军中国4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降价:全面调低中国各项电脑售价,部分产品降幅近三成,这次降价显示了戴尔想要渗入中国市场的决心。戴尔此举被更多的人解释为向联想发难。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吸引联想集团的用户倒戈,戴尔公司在其网站上以7998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售配置先进的4500SDimension台式机。 对于戴尔在中国上演的价格战,国内主流电脑厂商联想立刻策划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旗下最畅销的品牌型号天麟降至每台7999元,降幅达14%。业内有人分析,戴尔电脑与联想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拉开序幕。尽管业内人士担心内地PC市场是否会出现如数年前在家电市场上的价格战,但消费者们还是高兴,毕竟受益的是他们。 对于戴尔的渠道变革,IBM和惠普的渠道主管认为,真正理解合作和理解渠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疑,戴尔渠道经验不足将影响其白牌计划。也许从这一点来说,戴尔在白牌计算机市场上的渠道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流通主导权的角度分析,戴尔的流通渠道主导权掌握在哪一方的手中?
7.问答题

戴尔在线是戴尔公司中较新的部门,负责整个公司在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战略和执行情况的协调工作。在1997年春季,部门中有32位成员,一半是商业和市场专业人,另一半是负责建立应用程序的人员。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98年8月将直线订购模式引入中国。 中国是戴尔亚太区最大的市场,也是戴尔全球的第四大市场。目前,戴尔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杭州和深圳设有办事处,并将销售及市场拓展到多个主要城市(例如沈阳、苏州、武汉和西安),以及100多个二线城市。 在渠道方面,戴尔仍然"直销到底",戴尔直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存货量低,能机动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而且能与客户直接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戴尔公司在创始之初就坚持其"黄金原则":第一,摒弃库存;第二,坚守直销;第三,贴近顾客。这三项原则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成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一种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直接掌握销售信息,确定销售标准,与客户直接联络,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设计,接受订单之后投产的生产模式。
1.客户自定义服务。戴尔公司通过客户自助服务,保持了与客户的联系,网站创立之初就希望能够避免在计算机工业中常见的大量销售环节,建立直接销售渠道,直接面对客户销售。因为这些环节只能增加计算机的成本而不能提高计算机的价值。戴尔公司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针对最终用户的直接市场活动、直接销售和直接技术支持上。戴尔公司让客户自己在网上获得产品信息,并进行交易,主要包括客户自助查询产品信息;客户自助查询订货数、支付或调整账单以及获取服务;客户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获取信息的通讯工具(电话、传真、邮寄或E-mail);网上故障诊断和技术支持。 戴尔公司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知识数据库,里面包含了戴尔公司提供的硬件和软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还有处理回信、交易和备份零件运输等的处理程序和系统。所有这些基础结构--用户数据库、产品信息和帮助之时数据库,都在戴尔公司的网站上得到了很好的运行。
2.根据订货组织生产。戴尔公司的目标是实现"零库存"。通过精确迅速地获得客户需求信息,并且通过不断缩短生产线和客户家门口的时空距离的方式,戴尔公司在全球的平均库存天数不断下降。据调研数据表明,戴尔公司在全球的平均库存天数可以下降到8天之内。库存下降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同时能从一个高度价格竞争行业中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计算机行业中技术的快速革命意味着每一台库存的计算机从它被生产出来开始就可能过时了。如果只在得到订单的情况下才生产计算机,就可以避免在库存中保留过时计算机的风险。戴尔解释说:"在我们的行业里,如你能让人们意识到库存是多么快地运动着,你就创造了真正的价值。为什么?因为如果我有11天的库存而我的对手有80天的,这时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新处理器,那么我就能够领先69天打入市场"。
3.个性化服务。戴尔公司允许客户自定义设计其喜欢的产品,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和配置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型号和参数,戴尔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戴尔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公司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戴尔的直销方式以其高超的供应链管理技巧、电子商务和直销折扣管理成为戴尔品牌攻城掠地的法宝,IT业内无人能及。戴尔模式在世界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中国开始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戴尔已开始固有的经营理念与中国老百姓的观念是矛盾的。"一位经销商这样说道。但是,戴尔经过多年的努力,直销方式在中国不但得到了认可,而且在国内竞争激烈的PC市场上,戴尔一跃成为国内市场国外PC的第一,笔记本更是口碑不错。直销省去了分销渠道的层层利润盘剥,省下来的部分一方面让给消费者,另一方面当然也就成为戴尔的利润了。直销一度被认为是今后IT产品销售方式的必然归宿。就连戴尔的老对手惠普在完成同康柏电脑的合并后,为了扩大在亚洲的品牌知名度,也开始更多地尝试向顾客直销产品,在此之前,惠普主要通过店铺和其他渠道来销售产品。对自己渠道的变革,惠普亚太地区个人系统集团的高级副总裁AdrianKoch对《亚洲华尔街日报》表示:"这不是对戴尔销售模式的简单模仿。"新惠普中国区的渠道结构=分销+直销的模式。 但近来,直销的戴尔却遭遇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这种直销模式本身使戴尔在具体到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时处于一个不利的处境;其次,中国内地不完善的物流系统,也不利于戴尔直销模式,与之相比,联想在内地拥有3000多个销售点,有高效率的物流流程,更能提供全国售后服务。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电脑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基于上面几点原因,戴尔意图改变在世界上通行无阻的直销模式,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 其实,戴尔的渠道变革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而促动这种变革的就是利润。在IT行业中,在厂商和渠道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利润。那么戴尔是怎样在直销中让分销渠道遍地开花的呢? 一位熟悉戴尔的业内人士说:"第一种方式是,假如有客户需要50台机器,经销商事先与客户沟通好,以客户的名义向戴尔购进80台,这样客户就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机器,那么剩下的30台就流入了分销渠道。"由于向戴尔提货量大,经销商可以享受到大客户的优惠价格,那么,经销商在将产品卖给其他消费者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赚到部分差价。而且,戴尔产品的口碑和质量是经销商最好的保障,相对来说,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风险就小。 "第二种方式是,经销商用员工的名义注册公司,然后这些公司以商业客户或者大客户的名义向戴尔提货。"这样,经销商就得以成为戴尔的代理。直销始终存在着对终端把握有限的弊端,因此,对于分销商来说,这里有机可乘,戴尔直销成功的同时,分销渠道也由此产生了。 尽管戴尔曾经否认:"我们没有渠道",否认有代理商提供戴尔产品,并不表示也不可能有其他渠道更便宜,甚至说"不是通过直销买到的机器,戴尔概不负责维修。"但其实谁都知道,戴尔的"概不负责"只能是种说法,从现实来讲,那是不可能的。维修部门主要看机器编号而不认客户,戴尔没有理由在提供维修服务的时候,还象查户口一般确定客户和当初订购客户是否一致,产品是从何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即使有理由也绝不可行,这样会增加多少纠纷,估计戴尔想都不敢想。
2002年8月20日,从华尔街传出消息,在持续多年的直销模式之后,戴尔终于一改往昔暧昧的态度,开始公开招募经销商。但戴尔打算交给经销商销售的产品并非戴尔品牌计算机,而是所谓的白牌计算机(WhiteBox),意即没有品牌的计算机。 为了把电脑商人作为销售目标,戴尔公司希望介入白牌计算机市场。无品牌电脑是用各种厂商的部件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组装起来的。这个市场仍需要大型供应商销售的部件。尽管顶级供应商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包括2002年早些时候惠普对康柏公司的收购,但白牌计算机市场占有率占美国电脑市场份额的30%。据戴尔的估计,白牌计算机在美国1年的销售金额约达30亿美元。这块市场是大品牌无法打入的市场,戴尔希望第一年能够拿下3.8亿美元的白牌计算机市场。 此次渠道变革,戴尔承诺,除了提供台式机以外,还要提供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计算机。被戴尔选中的经销商,除销售计算机外,亦提供计算机的维护等服务。经销商不但享有订货折扣、融资订货的优惠,戴尔还协助他们设立网站,线上销售其代理的产品。与戴尔美国白牌计划遥相呼应的是戴尔中国的白牌计划。
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戴尔凭借资金优势改变纯直销模式,在中国组建包括直销、店面销售在内的多渠道营销体系。 尽管投资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成本太大,周期太长,但戴尔作为后进者,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在中国组建多渠道销售体系多少会使其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冲动变成现实。而且,继渠道变革后,戴尔在中国市场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即在2002年国庆前夕进行了进军中国4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降价:全面调低中国各项电脑售价,部分产品降幅近三成,这次降价显示了戴尔想要渗入中国市场的决心。戴尔此举被更多的人解释为向联想发难。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吸引联想集团的用户倒戈,戴尔公司在其网站上以7998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售配置先进的4500SDimension台式机。 对于戴尔在中国上演的价格战,国内主流电脑厂商联想立刻策划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旗下最畅销的品牌型号天麟降至每台7999元,降幅达14%。业内有人分析,戴尔电脑与联想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拉开序幕。尽管业内人士担心内地PC市场是否会出现如数年前在家电市场上的价格战,但消费者们还是高兴,毕竟受益的是他们。 对于戴尔的渠道变革,IBM和惠普的渠道主管认为,真正理解合作和理解渠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疑,戴尔渠道经验不足将影响其白牌计划。也许从这一点来说,戴尔在白牌计算机市场上的渠道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

戴尔在中国市场,为什么要一改以前一直坚持的直销方式,对其流通渠道进行渐进式的变革?
8.问答题

通用公司打造全球供应链 2001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否决了通用电气和霍尼韦尔之间的并购案。通用电气计划以410亿美元并购霍尼韦尔,这笔交易号称是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的失败,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包括通用董事长韦尔奇可能提前退休。韦尔奇是全世界最受尊崇的公司领导人之一,他在去年已经任命伊梅尔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实际上韦尔奇对通用电气公司贡献巨大,现在通用电气公司总资产4370亿美元,市场融资总量约5000亿美元,股东人数约210万,公司主要业务部门为飞机发动机集团、动力系统集团、家用电器、运输系统集团、金融服务、资讯服务、全国广播公司等。 众所周知,通用电气公司在韦尔奇领导下建立的的销售系统十分发达,遍布全球,强大销售网络不仅包括其与沃尔玛、HomeDepot等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的排他性家电销售协议外,还包括无数的小个体家电零售店、通用电气迅速建立并推而广之的家电销售专业网站电子商务。通用电气家电集团按照杰克·韦尔奇近乎残酷的电子商务计划认真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消费者保持对通用电气品牌的认同,同时又不伤害到传统的零售商的利益,让网络与传统的渠道融合起来。通用电气家电集团的例子仅仅是个案,这种强势的销售网络遍布通用电气所属的11个事业集团。通用电气公司的表现如此出色,关键是得益于通用电气公司供应链系统,其采购销售网络非常强大,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相对小一些。 今年夏天,北京一家医院向通用电气购买一台X光机,交货条件十分苛刻,要求一个月内在北京交货,否则将取消本次交易。按照客户的要求,通用电气中国公司迅速启动全球供应链系统,严格履行了双方的约定,顺利交货,得到了客户的赞许,并打算再购入其他通用生产的医疗设备。 实际上这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做到的,下面的过程将展现本次产品营销的真相。通用电气医疗系统的这种X光机的整机系统集成是在北京做的。
目前,这种产品需要从中国内地采购117个配件,从韩国和中国的台湾采购4个,从欧洲国家采购4个,北美是18个;在印度通用电气的工厂中采购1个配件,为了做这个配件,通用电气印度的这家工厂又需要在当地的企业采购112个零件,并且要从东欧、北非、中国采购“第二级”配件。为了生产这种X光机,通用电气在墨西哥又有另外一个工厂专门生产适合X光机的悬挂系统,这家当地企业又需在墨西哥本地采购300多个配件,从美国和加拿大还要采购48个配件。为了集成一台X光机整机,所需的719个配件要从全球76个公司采购,这就是一个全球链。通用电气各个不同事业集团的所有具体大类、型号产品都拥有这样一个个完整的供应链。通用电气各产品的零部件都不是整机厂直接生产的,全部通过外包,而且都是外包到全世界的。 通用电气认为,全球化的含义是利润空间的全球化,哪儿的产品或配件最便宜、哪儿的服务最好,就要到那里采购。在企业的发展上,通用电气没有国家界线、民族差别。通用电气坚信在全球采购链条上,只有一个规则——成本最低,利润最大。
通用电气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始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全球采购,整个运行的过程全是透明的,任何公司的价格都在网上,全部公开透明竞价。原有的供应商一时不能适应,一度对电子商务恨之入骨。 值得提及的是,尽管通用电气采购非常强势,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链主”还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供需关系决定着杀价的主动方。在全球采购中,当供大于求,求者为主;当供不应求,供者为主。通用电气公司已经渐渐摒弃传统的拼命压价采购方式,不再千方百计逼迫供应商让步,或寻找多个供应商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而是转而采用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利用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来增强自己在最终市场的竞争力。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韦尔奇不为通用电气的强势所惑,非常清醒地认识全球市场。他常常讲:“在全球的供应链条上,通用电气大多时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当通用电气塑料集团成为摩托罗拉手机、佳能打印机、苹果电脑、联想电脑等厂商的供应商时,一样要面对他们的杀价;而最终消费者是一定要‘杀’整机厂的价格。整个杀价的链条是完整的,所有环节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是相互让利的过程。” 通用电气全球供应链正是依托其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全球化经营。自从通用电气在采购部门开始让它的供货商采取网上拍卖的方式后,通用电气从供货商那里得到的报价当年就下降了85%,扣除与协作商约定的共同分享部分,通用电气的成本约降低30—50%,有的项目竟达到了60%。去年一年,通用电气家电系统销售的微波炉一种产品就有600万台,全部通过采购,主要来源于韩国的LG和三星等公司,通用电气家电同时还从中国内地大量采购电器。 
如今,通用电气中国公司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开辟类似的网络。一支规模超过30人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市场发展经理”队伍按计划运行并迅速扩大着,市场发展经理除了普通的通用电气产品推广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即在当地大力发展分销商、经销商。通用电气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完善其全球供应链系统,即从初始的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的制造和分销、再到顾客反馈的收集等一系列环节。 通用电气公司深知,任何一家公司的采购都是通过供应商尽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它包括建立一个能以最低成本生产主要材料或服务的供应商群,某种程度上是把供应商作为一个延伸公司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分析电子商务的特点以及在供应链运作中的作用。
9.问答题

通用公司打造全球供应链 2001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否决了通用电气和霍尼韦尔之间的并购案。通用电气计划以410亿美元并购霍尼韦尔,这笔交易号称是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的失败,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包括通用董事长韦尔奇可能提前退休。韦尔奇是全世界最受尊崇的公司领导人之一,他在去年已经任命伊梅尔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实际上韦尔奇对通用电气公司贡献巨大,现在通用电气公司总资产4370亿美元,市场融资总量约5000亿美元,股东人数约210万,公司主要业务部门为飞机发动机集团、动力系统集团、家用电器、运输系统集团、金融服务、资讯服务、全国广播公司等。 众所周知,通用电气公司在韦尔奇领导下建立的的销售系统十分发达,遍布全球,强大销售网络不仅包括其与沃尔玛、HomeDepot等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的排他性家电销售协议外,还包括无数的小个体家电零售店、通用电气迅速建立并推而广之的家电销售专业网站电子商务。通用电气家电集团按照杰克·韦尔奇近乎残酷的电子商务计划认真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消费者保持对通用电气品牌的认同,同时又不伤害到传统的零售商的利益,让网络与传统的渠道融合起来。通用电气家电集团的例子仅仅是个案,这种强势的销售网络遍布通用电气所属的11个事业集团。通用电气公司的表现如此出色,关键是得益于通用电气公司供应链系统,其采购销售网络非常强大,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相对小一些。 今年夏天,北京一家医院向通用电气购买一台X光机,交货条件十分苛刻,要求一个月内在北京交货,否则将取消本次交易。按照客户的要求,通用电气中国公司迅速启动全球供应链系统,严格履行了双方的约定,顺利交货,得到了客户的赞许,并打算再购入其他通用生产的医疗设备。 实际上这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做到的,下面的过程将展现本次产品营销的真相。通用电气医疗系统的这种X光机的整机系统集成是在北京做的。
目前,这种产品需要从中国内地采购117个配件,从韩国和中国的台湾采购4个,从欧洲国家采购4个,北美是18个;在印度通用电气的工厂中采购1个配件,为了做这个配件,通用电气印度的这家工厂又需要在当地的企业采购112个零件,并且要从东欧、北非、中国采购“第二级”配件。为了生产这种X光机,通用电气在墨西哥又有另外一个工厂专门生产适合X光机的悬挂系统,这家当地企业又需在墨西哥本地采购300多个配件,从美国和加拿大还要采购48个配件。为了集成一台X光机整机,所需的719个配件要从全球76个公司采购,这就是一个全球链。通用电气各个不同事业集团的所有具体大类、型号产品都拥有这样一个个完整的供应链。通用电气各产品的零部件都不是整机厂直接生产的,全部通过外包,而且都是外包到全世界的。 通用电气认为,全球化的含义是利润空间的全球化,哪儿的产品或配件最便宜、哪儿的服务最好,就要到那里采购。在企业的发展上,通用电气没有国家界线、民族差别。通用电气坚信在全球采购链条上,只有一个规则——成本最低,利润最大。
通用电气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始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全球采购,整个运行的过程全是透明的,任何公司的价格都在网上,全部公开透明竞价。原有的供应商一时不能适应,一度对电子商务恨之入骨。 值得提及的是,尽管通用电气采购非常强势,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链主”还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供需关系决定着杀价的主动方。在全球采购中,当供大于求,求者为主;当供不应求,供者为主。通用电气公司已经渐渐摒弃传统的拼命压价采购方式,不再千方百计逼迫供应商让步,或寻找多个供应商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而是转而采用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利用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来增强自己在最终市场的竞争力。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韦尔奇不为通用电气的强势所惑,非常清醒地认识全球市场。他常常讲:“在全球的供应链条上,通用电气大多时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当通用电气塑料集团成为摩托罗拉手机、佳能打印机、苹果电脑、联想电脑等厂商的供应商时,一样要面对他们的杀价;而最终消费者是一定要‘杀’整机厂的价格。整个杀价的链条是完整的,所有环节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是相互让利的过程。” 通用电气全球供应链正是依托其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全球化经营。自从通用电气在采购部门开始让它的供货商采取网上拍卖的方式后,通用电气从供货商那里得到的报价当年就下降了85%,扣除与协作商约定的共同分享部分,通用电气的成本约降低30—50%,有的项目竟达到了60%。去年一年,通用电气家电系统销售的微波炉一种产品就有600万台,全部通过采购,主要来源于韩国的LG和三星等公司,通用电气家电同时还从中国内地大量采购电器。 
如今,通用电气中国公司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开辟类似的网络。一支规模超过30人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市场发展经理”队伍按计划运行并迅速扩大着,市场发展经理除了普通的通用电气产品推广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即在当地大力发展分销商、经销商。通用电气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完善其全球供应链系统,即从初始的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的制造和分销、再到顾客反馈的收集等一系列环节。 通用电气公司深知,任何一家公司的采购都是通过供应商尽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它包括建立一个能以最低成本生产主要材料或服务的供应商群,某种程度上是把供应商作为一个延伸公司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用电气建立全球供应链获得了哪些竞争优势?
10.问答题

通用公司打造全球供应链 2001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否决了通用电气和霍尼韦尔之间的并购案。通用电气计划以410亿美元并购霍尼韦尔,这笔交易号称是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的失败,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包括通用董事长韦尔奇可能提前退休。韦尔奇是全世界最受尊崇的公司领导人之一,他在去年已经任命伊梅尔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实际上韦尔奇对通用电气公司贡献巨大,现在通用电气公司总资产4370亿美元,市场融资总量约5000亿美元,股东人数约210万,公司主要业务部门为飞机发动机集团、动力系统集团、家用电器、运输系统集团、金融服务、资讯服务、全国广播公司等。 众所周知,通用电气公司在韦尔奇领导下建立的的销售系统十分发达,遍布全球,强大销售网络不仅包括其与沃尔玛、HomeDepot等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的排他性家电销售协议外,还包括无数的小个体家电零售店、通用电气迅速建立并推而广之的家电销售专业网站电子商务。通用电气家电集团按照杰克·韦尔奇近乎残酷的电子商务计划认真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消费者保持对通用电气品牌的认同,同时又不伤害到传统的零售商的利益,让网络与传统的渠道融合起来。通用电气家电集团的例子仅仅是个案,这种强势的销售网络遍布通用电气所属的11个事业集团。通用电气公司的表现如此出色,关键是得益于通用电气公司供应链系统,其采购销售网络非常强大,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相对小一些。 今年夏天,北京一家医院向通用电气购买一台X光机,交货条件十分苛刻,要求一个月内在北京交货,否则将取消本次交易。按照客户的要求,通用电气中国公司迅速启动全球供应链系统,严格履行了双方的约定,顺利交货,得到了客户的赞许,并打算再购入其他通用生产的医疗设备。 实际上这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做到的,下面的过程将展现本次产品营销的真相。通用电气医疗系统的这种X光机的整机系统集成是在北京做的。
目前,这种产品需要从中国内地采购117个配件,从韩国和中国的台湾采购4个,从欧洲国家采购4个,北美是18个;在印度通用电气的工厂中采购1个配件,为了做这个配件,通用电气印度的这家工厂又需要在当地的企业采购112个零件,并且要从东欧、北非、中国采购“第二级”配件。为了生产这种X光机,通用电气在墨西哥又有另外一个工厂专门生产适合X光机的悬挂系统,这家当地企业又需在墨西哥本地采购300多个配件,从美国和加拿大还要采购48个配件。为了集成一台X光机整机,所需的719个配件要从全球76个公司采购,这就是一个全球链。通用电气各个不同事业集团的所有具体大类、型号产品都拥有这样一个个完整的供应链。通用电气各产品的零部件都不是整机厂直接生产的,全部通过外包,而且都是外包到全世界的。 通用电气认为,全球化的含义是利润空间的全球化,哪儿的产品或配件最便宜、哪儿的服务最好,就要到那里采购。在企业的发展上,通用电气没有国家界线、民族差别。通用电气坚信在全球采购链条上,只有一个规则——成本最低,利润最大。
通用电气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始以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全球采购,整个运行的过程全是透明的,任何公司的价格都在网上,全部公开透明竞价。原有的供应商一时不能适应,一度对电子商务恨之入骨。 值得提及的是,尽管通用电气采购非常强势,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链主”还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供需关系决定着杀价的主动方。在全球采购中,当供大于求,求者为主;当供不应求,供者为主。通用电气公司已经渐渐摒弃传统的拼命压价采购方式,不再千方百计逼迫供应商让步,或寻找多个供应商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而是转而采用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利用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来增强自己在最终市场的竞争力。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韦尔奇不为通用电气的强势所惑,非常清醒地认识全球市场。他常常讲:“在全球的供应链条上,通用电气大多时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当通用电气塑料集团成为摩托罗拉手机、佳能打印机、苹果电脑、联想电脑等厂商的供应商时,一样要面对他们的杀价;而最终消费者是一定要‘杀’整机厂的价格。整个杀价的链条是完整的,所有环节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是相互让利的过程。” 通用电气全球供应链正是依托其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全球化经营。自从通用电气在采购部门开始让它的供货商采取网上拍卖的方式后,通用电气从供货商那里得到的报价当年就下降了85%,扣除与协作商约定的共同分享部分,通用电气的成本约降低30—50%,有的项目竟达到了60%。去年一年,通用电气家电系统销售的微波炉一种产品就有600万台,全部通过采购,主要来源于韩国的LG和三星等公司,通用电气家电同时还从中国内地大量采购电器。
如今,通用电气中国公司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开辟类似的网络。一支规模超过30人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市场发展经理”队伍按计划运行并迅速扩大着,市场发展经理除了普通的通用电气产品推广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即在当地大力发展分销商、经销商。通用电气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完善其全球供应链系统,即从初始的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的制造和分销、再到顾客反馈的收集等一系列环节。 通用电气公司深知,任何一家公司的采购都是通过供应商尽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它包括建立一个能以最低成本生产主要材料或服务的供应商群,某种程度上是把供应商作为一个延伸公司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一说采购对企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