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以下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

A.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B.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
C.叶蠖生的《中国历史课本》
D.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我国近代自编的新式历史教科书是:()

A.丁宝书的《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B.夏曾佑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C.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文本国史》
D.顾颉刚、王仲麟的《初中历史课本》

2.单项选择题中国古代研究历史的入门路径是:()

A.儒家经典
B.诸子之学
C.史学专著
D.文学作品

3.单项选择题在处理教材内容与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关系上:()

A.以教材为主,不考虑史学研究
B.密切关注新成果,及时用新成果取代教科书内容
C.在课标的基础上适当参考新成果
D.在新成果和教科书内容之间选择最优

4.单项选择题‍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

5.单项选择题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是:()

A.事实类知识
B.概念类知识
C.方法类知识
D.陈述性知识

6.单项选择题​以下不是历史教科书的构成基本要素的是:()

A.历史观
B.历史知识
C.作业和习题
D.学情

7.单项选择题‌历史教科书分析的根本依据是:()

A.历史教科书
B.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C.历史课程标准
D.历史考试大纲

9.问答题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课文摘录: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火车、轮船的出现,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里,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最新试题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的有关历史课程功能的概念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2)课文摘录: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课文摘录:200年,袁绍挥兵南下,曹操率兵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激战。曹操派兵偷袭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绍因此战败。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吞并河北诸州,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208年,曹操率兵南征,试图统一全国。寄居荆州的刘备与江东的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曹军不善水战,只得将战船首尾相连,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曹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战败后,退回北方;刘备入属,攻占益州。孙权则进一步占据岭南,巩固在东南的统治。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2)课文摘录: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古树,都化为灰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太平军连克常州、苏州、松江,进逼上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亲率援军赶到。敌人用炮火猛轰太平军,太平军镇定自若。华尔误以为太平军没有还手之力,就指挥洋枪队冲锋。太平军瞄准洋枪队冲在前面的士兵,一阵射击,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华尔也身中数弹,从马上栽下来,被部下救走。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历史教科书分析的根本依据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课文摘录: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火车、轮船的出现,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里,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题型:问答题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构成要素一般不包括:()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中学历史教科书为学生历史学习提供的最基本的内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课文摘录: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