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林海》
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落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种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便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按原文填空。
(),哪里都是(),()是林海,()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呀:()的,()的,()的,()的,()难以形容。()只有画家才能()出这么多的()颜色来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8.问答题

《背影》阅读理解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照顾,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

最新试题

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题型:问答题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⑧段“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题型:问答题

下列对《疫苗》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题型:问答题

第⑤段“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野病毒传播;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题型:问答题

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且     (2)我能为之足   为(3)蛇固无足   固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亡

题型:问答题

第⑨段中,“此刻,在异乡的夜里,我眼眶全湿”请联系《原谅》全文,展开合理想象,描写 “我”此刻复杂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

题型:问答题

《鸡毛》这篇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题型:问答题

结合《灯》这篇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题型:问答题

《鸡毛》这篇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