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对淳德第六十五章中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比较符合本课程所持观点的解说是:( )(本题作答,正确答案请在ABCD中选择,其他选项仅作为资料补充和观点参考。)
A、古时善于推行大道的统治者,其统治导向并非是要放任民众的世俗层面的聪明,而是要民众收敛心智、内心淳朴。民众难以统治,是因为他们“小聪明”太多。想通过发挥民众的“小聪明”去实现国家治理,是贼害国家;不放任民众的“小聪明”的统治,才是为国家谋福利。
B、古时候修道的人,不是要使人民聪明,而是要使人民愚笨,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多智,所以以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以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祉。(《老子》汤漳平、王朝华译注)
C、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朴。人民所以难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陈鼓应)
D、古时候的得道之君,不认为自己比民众高明,而是认为自己比民众愚昧。因为他们知道,民众要是难于治理,必是因为做君主的人自己太多玩弄智巧权术。所以他们认定,以智巧权术治理国家,那是祸害国家;以不搞智巧权术的方式治理国家,那才是造福国家。(赵又春)
E、古时候,以道治国的人,不教人民斗智机巧,而教人民纯朴敦厚。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人民的智谋太多。所以如果以智谋来治理国家的人,等于教人民互相斗智。一旦上下互相斗智,自然两败俱伤。在两败俱伤之下,国家就要乱了。因此这种教人民斗智的办法,实在是教人民为贼呀。不以智巧治国,人心自然纯朴,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无争,这才是国家的福祉。(《太上道祖白话注解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