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15岁 B.6~16岁 C.4~16岁 D.16岁以上成人 E.5~75岁
A.挑食、偏食 B.咬指甲 C.功能性遗尿 D.口吃 E.经常眨眼、挤眉
A.学习卫生 B.作息制度卫生 C.劳动教育卫生 D.教室卫生 E.体育卫生
A.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健康状况儿童制定作息制度 B.根据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点及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安排日常生活 C.既能满足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满足生活需要 D.学校、托幼机构与家庭作息时间一致 E.学校和家长可根据孩子个体的情况,增加课外学习的时间
A.精神性成瘾行为 B.不良型行为 C.青春期强迫状态 D.口吃 E.性心理障碍
A.不能形成有效的优势兴奋灶 B.内抑制障碍 C.兴奋性过程和内抑制过程均受到障碍 D.条件反射实验可见错误率增加 E.脑力工作速度减慢,效率降低
A.确定靶行为作为矫治的主要目标 B.消除治疗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C.了解儿童的全面信息 D.取得儿童信任 E.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
A.独立性和依附性的矛盾 B.自发性集合倾向和羊群行为 C.远大目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 D.性意识的觉醒和性发育的困惑 E.独立意识发展快,认识能力赶不上
A.青春期 B.初入学儿童 C.学业衔接阶段 D.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E.初高中阶段
A.脑力工作能力出现动态变化过程,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B.Ⅰ型表现为学日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约2小时后达到高峰 C.Ⅲ型脑力工作能力持续升高,是效率最高的脑力工作 D.Ⅳ型工作能力持续、迅速下降 E.Ⅱ型与Ⅰ型相似,不同的是学习日末有"终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