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抗胆碱能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B.抗休克较常用的是山莨菪碱(654-2) C.对抗乙酰胆碱所致平滑肌痉挛使血管舒张,从而改善微循环效果较明显 D.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降低白三烯、前列腺素的释放而保护细胞 E.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改善心泵功能
A.制动,去枕平卧或低斜坡卧位,抬高下肢15°~20° B.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呼吸骤停,及时气管插管或切开.人工辅助呼吸 C.及时止血、包扎、固定 D.纠正贫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E.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
A.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B.血压下降 C.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D.器官功能、代谢的变化和细胞损伤 E.微循环障碍
A.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B.防治各种类型的休克,如出血、创伤、烧伤中毒和感染或手术麻醉期低血压 C.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功能 D.补充血容量,维持胶体渗透压,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电解质,纠正休克产生的酸中毒 E.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
A.兴奋β受体。用于休克伴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增加 B.对抗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心源性休克伴心力衰竭 C.使微血管前括约肌松弛。用于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周围循环阻力 D.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增加,间接增加心排血量。扩张血管作用慢,持续时间长 E.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收缩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扩张冠脉和脑血管,血压升高
A.细菌因素 B.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C.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D.细菌数量和毒力 E.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A.感染性休克常有白细胞增高,核左移,白细胞内可有中毒颗粒、核变性 B.失血性休克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 C.DIC时,血小板可正常,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聚试验(3P试验)阴性 D.血钾、血尿素氮或非蛋白氮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pH降低 E.肝功能损害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L)增高
A.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平滑肌痉挛。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 B.同时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作用迅速。用于心源性休克,心排血量低而肺静脉压高者 C.阻断α受体兴奋,保护细胞内溶酶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活性药物作用 D.与利尿药物合用,避免因减负荷作用导致体液潴留 E.增强正性肌力,用于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心衰
A.继续容量复苏 B.吸氧 C.通过监测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 D.完全胃肠外营养 E.维持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F.纠正贫血、酸中毒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A.低血容量性休克 B.感染/脓毒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D.血液异常分布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 E.神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