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后联系客服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
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桌面端
登录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问答题每日一练(2019.06.11)
问答题
请简要说明郁达夫自己对“零余者”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他在创作“零余者”形象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的影响。
答案:
在散文《零余者》中,郁达夫自称其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一无所用,是“零余者”,此概念由此而得名。一方面受到了俄罗斯文学中“...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京派”是指1927年前后中国的文学中心随政治中心南移后,留在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新文学作家,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作家(每一方面说出两位作家即可)?
答案:
A.与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有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B.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有关的作家,如胡适、沈...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欢《雨巷》还是《我底记忆》,为什么?
答案:
戴望舒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性人物,曾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对建立白话新诗作出了不容...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请以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小说为例,简要说明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创作的变化过程。
答案:
冰心小说从《两个家庭》到《超人》,再到《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作家从问题小说到泛爱小说再到批判小说的发展全过程。许地山的...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
问答题
戴望舒诗歌走向成熟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些?
答案:
《我底记忆》以亲切自然的口吻,抒写的是诗人幽怨哀伤却真实的心境,意象日常生活化了,诗句的排列自由化了。此后,戴望舒在诗歌...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手机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