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历史课程的定位不包括:()

A.非专业的历史教育
B.通识性课程
C.人文社会课程
D.大学历史课程预备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以下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

A.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B.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
C.叶蠖生的《中国历史课本》
D.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2.单项选择题我国近代自编的新式历史教科书是:()

A.丁宝书的《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B.夏曾佑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C.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文本国史》
D.顾颉刚、王仲麟的《初中历史课本》

3.单项选择题中国古代研究历史的入门路径是:()

A.儒家经典
B.诸子之学
C.史学专著
D.文学作品

4.单项选择题在处理教材内容与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关系上:()

A.以教材为主,不考虑史学研究
B.密切关注新成果,及时用新成果取代教科书内容
C.在课标的基础上适当参考新成果
D.在新成果和教科书内容之间选择最优

5.单项选择题‍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

6.单项选择题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是:()

A.事实类知识
B.概念类知识
C.方法类知识
D.陈述性知识

7.单项选择题​以下不是历史教科书的构成基本要素的是:()

A.历史观
B.历史知识
C.作业和习题
D.学情

8.单项选择题‌历史教科书分析的根本依据是:()

A.历史教科书
B.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C.历史课程标准
D.历史考试大纲

10.问答题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课文摘录: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火车、轮船的出现,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里,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最新试题

​以下不是历史教科书的构成基本要素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的有关历史课程功能的概念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研究历史的入门路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课文摘录:20世纪20年代,特别在1924-192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是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垄断资本家为保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产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关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课文摘录: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历史教科书分析的根本依据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课文摘录: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北宋时,毕羿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指南针也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2)课文摘录:《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被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2)课文摘录: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决定教师教材处理效果的因素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