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2)课文摘录: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单项选择题‍以下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

A.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B.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
C.叶蠖生的《中国历史课本》
D.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3.单项选择题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是:()

A.事实类知识
B.概念类知识
C.方法类知识
D.陈述性知识

5.单项选择题‌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构成要素一般不包括:()

A.正文系统
B.辅助系统
C.配套资源
D.史学专著

6.单项选择题‌历史教科书分析的根本依据是:()

A.历史教科书
B.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C.历史课程标准
D.历史考试大纲

9.单项选择题中国古代研究历史的入门路径是:()

A.儒家经典
B.诸子之学
C.史学专著
D.文学作品

最新试题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历史课程的定位不包括:()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处理教材内容与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关系上:()

题型:单项选择题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2)课文摘录:《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被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课文摘录: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成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2)课文摘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律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课文摘录:200年,袁绍挥兵南下,曹操率兵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激战。曹操派兵偷袭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绍因此战败。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吞并河北诸州,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208年,曹操率兵南征,试图统一全国。寄居荆州的刘备与江东的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曹军不善水战,只得将战船首尾相连,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曹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战败后,退回北方;刘备入属,攻占益州。孙权则进一步占据岭南,巩固在东南的统治。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

‎依据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均严格按照“课标”的知识体系编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课文摘录: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火车、轮船的出现,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里,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题型:问答题

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分析历史教科书内容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课文摘录:美国独立以后.领土迅速扩张,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同时,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南方的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组成一个独立国家,号称“南部联盟”。这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