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近年来,有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这种状况开始于()。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2.单项选择题

下面内容摘自某老师的课件,其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尼克松访华
D.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3.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

对于上述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这表明了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这种形式巩固了国家政权
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5.单项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8.单项选择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9.单项选择题有学者认为,建国以来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史实分析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10.单项选择题

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最新试题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题型:单项选择题

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题型:单项选择题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题型:单项选择题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题型:单项选择题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中国)“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题型:问答题

《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题型:单项选择题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小背篓》)歌曲中的“吊脚楼”起源于下图所示房屋建筑样式,它是我国古代先民创制的()。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