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师:郑和的船队是由不同类型的船只组成的一支舰队,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艘。这么多艘船只在海面上航行,为防止船只的碰撞和流散,需要编排成有序的阵形前进。船队是怎么排列的呢?(出示船队模拟效果图,学生进行观看)师:郑和的船队编排成了这样的飞燕阵。在船队中主要有五种类型的船只:宝船,这是船队的帅船,由郑和和使团的领导成员乘坐,还载有明朝送给海外各国的礼物和各国回赠的珍宝;战船和坐船,这是保卫船队安全的护航作战船,在战船上还载有火炮,防止武装侵袭;粮船和水船,这是为整个船队提供淡水和粮食的后勤补给船。这五种类型的船只是怎么排列的呢?(生思考并设计船只的排列顺序,师出示《郑和船队编队示意图》)师:为什么把宝船放在最中间呢?生1:安全,便于指挥。师:在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古代,在海上航行,船队怎么进行指挥和保持联络呢?生2:旗子、灯笼。师:在白天,挥舞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旗帜,形成旗语来传达命令;晚上,通过悬挂灯笼来保持彼此的联系。如果遇到能见度比较差的雾天或阴雨天,该怎么办呢?生3:声音。师:对,用音响信号,通过声音的大小、强弱、缓急来传达不同的命令。问题:请对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出点评。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俄国废除农奴制”内容时的一个教学活动片段:师: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是什么7改革如何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形成一致观点:(1)法令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师:关于这次改革的影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人认为“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你们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学生热烈讨论)师: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评价一个历史事件要看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客观影响,第一种观点强调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二种观点强调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经过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学生讨论回答)师: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问题:

(1)指出该案例中出现的问题。
(2)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建议。

最新试题

21世纪初,国际形势继续走向缓和,但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安全。这表明()。

题型:单项选择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大会通过()。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周开创了井田制;西周时期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我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始于()。

题型:单项选择题

国际法规定,战争的结束是指交战国之间战争状态的终止和和平关系的恢复。战争结束的通常方式是交战各方签订和约。按照此标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应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由总统享有,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美国宪法中的这一规定所体现的最主要的民主原则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这是因为()。

题型:单项选择题

郑板桥认为写文章要做到“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李大钊认为写文章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能反映他“铁肩担道义”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战争是残酷的,二战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②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④原子弹的使用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题型:单项选择题

张之洞的学生张继煦在谈到辛亥首义为什么成功于武昌时说:“仰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精神上、物质上,皆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凑合、凑巧),种豆得瓜。”这里“种豆得瓜”是指()。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