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在写作“学会描写”教学中,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材料一: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方法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象出这个人物的形貌。《红楼梦》的人物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描写的,甚至可以从人物的说话中想象出他(或她)的风采,辨出是男或是女。中国社会上,新知识分子与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与地主,工农与职员,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谈吐的腔调都不一样;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人物而写到这样境界,才算技巧之上乘。(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材料二:要找到能够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特征性的细节。什么叫特征性细节?如阿Q,我们马上就想到几个细节,怎么跟赵大爷姓赵,怎么调戏小尼姑,怎么同小D打架,怎么样向假洋鬼子要革命,到死的时候画圆圈还欣赏圆不圆,想到了这些细节,就有了阿Q。假如说这些细节都没有,阿Q就没有了。阿Q的性格其实就是靠这样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性格就是依靠这些细节突出来的。有些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但读了以后却没有印象,因为这些细节,都不是带有特征性的。细节再多,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也是空的。(高晓声《漫谈小说创作》,《福建文学》1983年第9期)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材料一引导学生感知如何进行具体的人物描写
B.材料二引入资料阐述细节描写的作用
C.资料的引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效果
D.资料的引用是从描写的方法技巧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描写方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单项选择题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整节课,我就让学生读书。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学习能力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3.单项选择题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大家喜欢这首词吗?生:喜欢。师:那我们就来讲这首词,现在大家一起读一下这首词。(生齐读)师: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但有几个地方提醒一下。“浪淘尽”后是顿号,停顿时间短一些。“还”,读“孩”不读“环”。在上课之前,大家都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来集中解决一下。生: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里?生:主要表现在上片,尤其以倒数第二句“乱石……雪”表现得最为突出,寥寥数句便描写出长江边上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前面我们可以联想到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那种激烈甚至惨烈的场景。师:还有别的意见吗?没有的话就表示大家都认同上面这位同学的发言。生:下片也同样显示出苏轼的豪放风格。“描写周瑜”的句子。在战斗情况下,以“笑”面对战争。从中看出作者豪放的风格。师:还有吗?没有新的意见,再看上片的写景部分,请同学读一读写景的语句。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质疑点拨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初步的框架
B.化转了师生的二元分立,把学生突现到主体的地位
C.既有常规的又有个性化的东西,是两种合理的有效的补充
D.教师的指导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6.单项选择题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这是一篇很残忍、很苦涩、很虐心的文章,真实地展现出强权高压下一位小人物如何自保的诚惶诚恐,胆战心惊。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生(齐):“孝”。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生(齐):“忠”。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叫做--生(齐):忠孝不能两全。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一下?(学生叙述,老师补充)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生(齐):晓之以理。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创设情境.升华情感设置悬念
B.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
C.选择式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
D.引导不够深入,分析过多,学生无足够的思考空间

9.单项选择题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文本分析后使用了下列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拓展书法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B.从作者的书法风格再一次品味文本的思想内涵
C.实现学生掌握书法技能的教学目标
D.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书法的技巧

最新试题

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1: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生2: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3: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4:炎热。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这是《祝福》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情境,按照要求答题。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PPT出示:多想遇见您,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多想遇见你,在“()”的时候,(),()。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对上述情境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师设计“新闻与传记”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生1: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生2: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生3: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生4: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生4: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旁。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反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地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校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师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次阅读相关文献的课外活动,对教师这一做法分析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学习《故都的秋》之前,教师描述了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些地方的秋天,引入本篇散文的学习,对这一导入分析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