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重视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B.方言俗语、自然风光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C.教师应借助生活中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D.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发掘课程资源,自主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从教学评价的作用来看,下列哪项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功能?()

A.诊断功能
B.反馈功能
C.激励功能
D.发展功能

2.单项选择题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先播放一段两人的对话录音,让学生注意细节并作记录。录音结束后请学生复述录音内容。对教师的这种做法,以下分析不恰当的是()。

A.请同学复述,可以有效检查学生听的认真程度
B.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在汉语言的语言环境下,让学生复述显得多此一举
D.课堂生动活泼,将听、说有效地结合起来

3.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讲授《社戏》一课时,先让同学们说说预习的情况,这是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4.单项选择题在执教《孔乙己》时,有学生对文中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提出疑问,认为“大约”和“的确”不能连用,前后矛盾。对此,教师的评价最合适的是()。

A.问得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否前后矛盾?
B.书本上怎么会错呢,你还是认真听课吧!
C.上课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不要自己随便发挥。
D.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看看这句话究竟是作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5.单项选择题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分析一个天才孩童最终变得连平凡人都不及的原因”。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B.意在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C.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探究
D.再现文章的语言艺术.体现文章的语言美

6.单项选择题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到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7.单项选择题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下面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朗读。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课文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师:你听得很仔细。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查字典。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8.单项选择题教师在教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讲授,而是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下列对该教师的做法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以课本剧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课本,对人物形象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C.这种做法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不值得提倡
D.该教师的这种做法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0.单项选择题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教师把“体会语言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下列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教学重点的是()。

A.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体会诗歌中的叠词的作用
C.掌握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D.品味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三美原则

最新试题

在教学某版教材初中语文课文《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版教科书在《济南的冬天》一文课后有一段对老舍先生的介绍,这属于教科书中的什么系统?()

题型:单项选择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阅读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设计的思路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节选),请从教材使用的角度进行评析。

题型:问答题

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总目标中的重要知识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属于下列教学目标中的哪一项?()

题型:单项选择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下理解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法修辞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