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案例:打开一扇窗①最纯真的时光已成为逝去的季节,最甜美的笑容已被泛黄的照片定格,最快乐的心情已在心底尘封……蓦然发现,离原来的那个自己已经越来越远。如果现在的我依旧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那么忧伤可以得到化解,孤独可以被友谊点亮,我依旧是一个幸福、无忧无虑的孩子。②走过宿舍的道路时,两个可爱、调皮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哐当”一声,玩具被扔到了地上,瞬间变为碎片,七零八碎地散落一地。“东西还你,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一个气嘟嘟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也不甘示弱,昂着头大声说:“好!不玩就不玩!谁稀罕!”地上的点点碎片,被风肆意地吹着,似乎依然渴望着回到主人手中……③第二天,依旧经过此地,像往常一样,很多孩子在路旁的沙坑里快乐地嘻戏。惊奇地是昨天那两个小男孩也在,拿着新的玩具,手拉着手蹲在那里,好像在认真地观察什么,脸上荡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两个幼小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组成一幅最美的图画。第一次,我这样羡慕拉手的小孩,完全陶醉在他们纯净的笑容中。④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孩童时代的纯美心灵?拉勾的承诺逐渐被时间冲刷得一干二净,亲密的朋友最后如同路人一样冷漠。真羡慕拉手的小孩,情感单纯得没有一丝杂质,今天的不快明天就烟消云散,而我们却惯用一句“对不起”来埋葬曾经浓厚的友情,人海中再次邂后,我们依旧倔强地不肯回头,虽然内心填充着很多懊悔;羡慕勾手的小孩,只想着与同伴分享新买的玩具,而我们为了该死的虚荣心而勾心斗角。多想像童年一样,通过最纯真的拉手,消除一切误会与烦恼,抚平内心的忧伤。⑤也许,忙碌之余,我们早已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拔除心灵的杂草,回归那一方纯洁的心田。这就需要我们把心灵之窗打开。⑥让我们打开这扇窗,如果我们难过,就向朋友敞开心扉获得温暖;如果我们快乐,就通过与别人分享来播种更多的幸福。这样,我们就会收获无尽的美好,生活会永远灿烂!
问题:1.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2.请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简要评价。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案例:师:关于十九支曲文,祝肇年先生的说法很受人赞同。(幻灯片投示:祝肇年《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教材:《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师:所以,我们这节课准备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幻灯片投示: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品赏长亭送别;抓住意象感受离愁别恨;体会情景交融优美意境)师:《长亭送别》的十九支曲文,经过大家的“公推直选”,最终有五首曲子“金榜题名”!请看。(幻灯片投示:十九支曲文的名称,其中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首曲子变红加粗)师(明知故问):大家喜欢听歌、唱歌吗?听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吗?(教师以唱代问,以下形式同)听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吗?听过“相见时难别亦难……”吗?还听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吗?(老师每唱完一些句子,学生总会有一些相应的回答,最后,全班学生热烈地鼓掌)师(友好地笑):这下可好了!你们的掌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对你们也就有话可说了。大家知道,很多的诗词作品通过唱的形式更深入地走进听众的心坎里,而元杂剧本身就是用来唱的,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元人的唱法,但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流行歌曲的调子,甚至自己编曲,演绎一场现代版的《长亭送别》。(生颇有些兴趣,有的在做交流)师(充满期待地望着全班同学):好,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选你最喜欢的一支曲子,能唱的捧个唱场,爱读的捧个读场!(众生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或谱曲,或朗读,演唱、体悟,试图还原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我们对文字的深沉的感悟。(幻灯片投示:选一曲你最喜欢的,或唱或读,深深体悟其中的美妙。生:探究,谱曲,朗读,交流,体悟)师:(适时点拨)大家可以抓住其中最能体现美妙意境的意象,抓住人物的情感,或抓住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至于赏析的时间,我不作限制,只要你感觉你喜欢的那支曲子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停下,然后就请你来施展才能。师:(见生停下了)谁先来?生:(有点不好意思地)我唱[端正好]。(生唱完,全班鼓掌)师:唱得真好!你为什么唱得这样“情深深,意切切”呢?(生从意象的选择上简要地说了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不仅唱得好,而且理解得也不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这个秋,莺莺和张生在做什么呢?离别时刻,离人心上愁啊!哪位同学能把你的点评说一说?生:我是先把它散文化了再点评的。师:好啊,说给大家听听。生:(读)暮秋时节,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大雁已早早向南方飞去;秋风萧瑟,吹得百花凋零,百草憔悴,露冷霜寒,更显出一派冷清与凄凉的景象。经过霜露洗礼的片片枫叶,早已红得如醉人的脸,它们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仿佛离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下。“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并取其景色的凄清,烘托出送别的冷清气氛和莺莺因即将离别而无比悲伤的心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设问手法,莺莺流了这么多眼泪,以至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和悲凉冷清的心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伤感悲凄的意境。(生读着,师用欣赏而惊愕的表情听着,其他的学生也有些激动,最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问题:1.上画是《长亭送别》课堂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

2.单项选择题以下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3.单项选择题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炎热。“窗是朝东的”,“早晨五点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4.单项选择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来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B.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秩序紊乱
C.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7.单项选择题对于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都用到了哪些修辞的问题,学生们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有问有答,用到了设问
B.将愁绪比作春水,用到了比喻
C.将愁绪夸大为一江春水,用到了夸张
D.愁跟春水有什么关系?这是词人弄错了

8.单项选择题下面是课文《鸿门宴》的四个导语设计,其中差别最大的一项()。

A.这是一场宴会,美酒与佳肴,欢笑与舞蹈,掩饰着凶险与阴谋;这是一场战斗,忠诚与背叛,机智和勇气,演绎出有关生死的惊心动魄;这是一部大片,刀光和剑影,明争与暗斗,上演着改写历史的生死时速;这是一段历史,成功与失败,悲壮与苍凉,诉说着无情与沧桑!这就是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鸿门宴》。
B.请学生欣赏两首诗:(1)《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解读诗歌并导入新课)
C.同学们前不久有没有收看《百家讲坛》栏目中王立群老师讲的《大风歌》?还记不记得其中的片头曲?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首歌(师生同唱):望华车,市井夺未央。尘沙起,鸿门巧对王。纳贤良,无畏得天下。三章法,垓下定汉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继而导入课文)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英雄仅有短短两句吟唱,便从此名动天下,而他的这两句吟唱也成为千古绝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9.单项选择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让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B.让学生注意语言描写
C.让学生注意细节描写
D.让学生分析李陵的人物形象

10.单项选择题老师在讲解《鸿门宴》中“沛公安在?”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特意举了一下例子进行知识扩展。下列选项中的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最新试题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剐、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中,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师”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呀,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对以上教学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不适合选入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其中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人的作品有()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