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高二学生的一篇课堂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放飞青春梦想,期盼桃李芬芳①小鸟因为选择了蓝天,才能尽情飞翔;小溪因为选择了大海,才能尽情流淌;青松因为选择了险峻,才显示了生命之顽强;花朵因为选择了绽开,才显示出生命之美丽,我因为选择了舞蹈.才正真拥有了青春梦想!②我喜欢舞蹈那样的婀娜多姿,高难度的动作,还有那气质优雅的身材,因此走上了艰辛而快乐的习舞之路。③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经过舞蹈老师层层选拔,我被选中去哈尔滨参加舞蹈比赛,老师严肃地告诉我,说我很有舞蹈的天赋。然而这次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有几年的舞蹈功底,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规范,令人痴迷。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超过她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的舞蹈老师陪我一起参加了集训班。老师对我很严厉,跳一小段舞蹈,如果我跳得没力气,老师就皱着眉头说:“重来!”自从我进舞蹈队以来听了N遍“重来”了,我一听到这两个字,就习惯性地走回原来位置,重新再来一次,我跳了一遍又一遍,越跳越没力气,到最后都跳不动了,老师说:“拿点力气出来,如果跳不好就别想回家!”于是,我打起了精神……每到周末,我的身影便出现在了练功房的镜子前。
地板上洒下的是我的汗水,练功房的灯光见证了我的点滴进步。④正当我为自己的进步沾沾自喜时,我的舞蹈学校打来电话,考试内容有调整,由民族舞改为拉丁舞,在了解了考试要求后,我不禁呆住了。天哪!考试内容与我之前练的完全不同,我必须重新选曲子,重新编排舞蹈动作,三天后就是我表演的限期,要在三天内编好动作,合上音乐,还要练熟,对于一向自信的我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我仿佛置身于冰窖,无所适从,我动摇了比赛的信心,这时我的舞蹈老师紧紧地拥抱着我,在我的耳边轻轻的说:“你一定行,老师相信你。不要怕,老师会和你并肩接受这次挑战”。就在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我周身的血液因感动而沸腾了。接下来的三天,我便开始了“魔鬼训练”。时值夏日,每天要在30多度的高温下练习8个小时,习舞者需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和超人的毅力,去打磨自己,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每一个习舞者通往成长最基本的要素。流下的汗珠随着一个接一个的“螺璇转”飞溅出去,脚下的地砖越来越滑,从而使脚下稳定性的难度再度增大。一次训练时,脑子里面像一坛浆糊,肚子里面的东西在翻滚,整个人像虚脱了一样,浑身在颤抖,但老师还是不让我休息,让我继续跳,我跳着跳着,眼前一片漆黑,没有了感觉,晕倒了,很快就清醒了,躺在地上看着天花板,就想:“学舞这么苦么?练舞这么难么?付出了这么多,为了什么呢?我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一想到成功的喜悦,所有的困难都烟消云散了。⑤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主持人宣布“金奖获得者:×××,×××,”时,所有人都向我和舞伴投来赞赏的目光,那一刻,我成为了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那一刻,我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
领完奖后。我迅速冲到台下,与我的舞蹈老师紧紧相拥……我知道,我成功的背后,有我的舞蹈老师不计回报的支持与鼓励,默默的付出。我要感谢我的舞蹈老师,是她让我感受到了梦想开花的喜悦,是她让我体会到了拥有鲜花和掌声的幸福……⑥就在那一刻,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青春梦想--当一名舞蹈老师。有了理想,便有了方向,有了榜样,便有了指引路途的明灯。她便是我的榜样,我必沿着她的足迹,走出一个佳木如林,芳草连天的远方……我要让我的学生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我要像我的舞蹈老师一样,帮助每一个学生放飞心中的梦想。我要像所有的老师一样,做一艘永恒的航船,永远在昨天与今天的两岸,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不停地摆渡,我要把我的学生由无知过渡到博学的彼岸。用我有限的生命,将知识的光芒洒向阳光照耀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中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我们身上有沉甸甸的希望。人们把我们比作雏鹰,是希望我们能舒展理想的翅膀,人们把我们比作乳虎,是希望我们能睥睨四方。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让团旗与党旗紧紧相拥,旗帜就是使命,旗帜就是方向,今天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明天我们是建设祖国的栋梁,相信不久的将来,青春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桃李满园,终将成为我一生时光里最丰盈的收成。我会为心中的梦想不懈奋斗,用青春的热血浇灌满园芬芳的桃李,用无悔的坚守助力祖国明天的辉煌!
问题:1.请从③④⑤三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2.请指出该习作的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案例:师:同学们看45页课下注解①,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结集于1927年的一本杂文集子。课本却将之编入了散文单元,还有的书本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写人叙事,而议论文中也有记叙,主要是为了说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本文中记叙的作用。然后再判定这篇文章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文体。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集中记叙的段落,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生阅读,并在课本上勾画)师:先看第四部分,看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几件事?生:第一是刘和珍等人遇害;第二是段政府说她们是“暴徒”;第三是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师:是的。这部分记叙,作者概括交代了三件事:一、刘和珍等人被杀.二、政府说她们是“暴徒”,三、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刘和珍等遇害了,却有人说她们是“暴徒”“受人利用”,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对事件的本末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就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部分的第①②段、第三部分的两段和第五部分的两段,思考这几段的记叙有什么作用?(齐读第一部分的第1、2段)师: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意思。生:交代文章写作的缘起,即程君要求我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师:非常准确。看下面,“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作者所编辑的刊物为什么“有始无终”,销行寥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生:是因为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的刊物,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禁锢和查封。生:作用是揭露了反动政府对进步文化的摧残和扼杀。师:是的,鲁迅先生所编辑的刊物,或者所写的文章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查封,北洋军阀时期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更是这样。那么,别人不订先生刊物,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在这里有何作用?生:“毅然”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她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师:“毅然”表明刘和珍做事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刚才已经说过,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刊物,一个喜欢读进步作品的青年,就是“进步青年”。这里的记叙,主要突出刘和珍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板书)师:再看第三部分,第一段虽然不是记叙,但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也要分析这一段,先概括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生:高度评价刘和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表现先生对刘和珍的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先生的自谦。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意在赞扬刘和珍是一个“爱国青年”。(板书)师:请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分清层次,概括层意。(学生读课文,学生分析层次,归纳层意)生:分四层:第一层到“但是我不认识”;第二层到“态度很温和”;第三层还是到“态度很温和”;后面为一层。师:请归纳层意,每层用四个字,尽可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生:(1)初闻姓名;(2)名实结合;(3)多次见面;(4)最后永别。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层的?生:时间顺序,文章的每一层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作领起。师:这一段写“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其中,有两组突出的对比,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生:想象中的刘和珍和现实中的刘和珍作对比。想象中的刘和珍是“桀骜锋利”的,而现实中的刘和珍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师:这样写,用意是什么?生:这样写,表现刘和珍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师:回答准确,哪位同学来分析第二组对比?生:用教职员和刘和珍作对比。教师认为责任已尽,而刘和珍却认为责任未尽,突出刘和珍心忧国事,比教师还有远见。师:一语中的。这两组对比,前者表现刘和珍“和蔼”“微笑”;后者突出刘和珍比教师还有远见。(板书)师:(学生读课文第五部分的两段)这一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生:详细地写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师:文中用“欣然”一词,有何用意?生:欣然,高兴的意思,与后面的惨遭杀害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表现了刘和珍很勇敢。生:“欣然”说明刘和珍此去请愿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她。驳斥了前面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板书)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如此地领悟课文。作者详写遇难的经过,还有什么作用?生: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甚至可以说是用实录文字再现当时的情状。详写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前面的“罗网”,说明反动政府对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杀害是有预谋的,两相对照,说明谁是真正的暴徒。师:同学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先生的意图:就是要表现刘和珍等的勇敢、主动,揭露“三·一八”惨案的事实真相,即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屠杀是有预谋的虐杀。(板书)看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弱女子,她绝不是“暴徒”。既然刘和珍不是“暴徒”,对照刘和珍等的死难经过,那么究竟谁是“暴徒”?生(齐):段祺瑞执政府。师:文章用近乎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刻画了我所认识的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刘和珍不仅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而且是一个心忧国事、有远见的爱国青年;此去请愿也是主动、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利诱她。因此,像刘和珍这样的有主见、有远见的青年,是决不会“受人利用”的。既然刘和珍不会“受人利用”,那是谁“受人利用”呢?生(齐):流言家。师:可见本文记叙的作用是--什么?生:是为了摆事实,讲道理。生:为了揭示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师:也就是说本文就是针对“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这两句话而写的。一方面揭露反动政府凶残;另一方面揭露反动文人的无耻。在这两个方面,作者是平均使用力量呢,还是有所侧重?如果是有所侧重,请你回答是以哪个方面为主?其实文章中有两句话,已经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生:本文是以揭露“是谁受人利用?”为主的。
第一部分第3段有一句话:“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尤”字表明“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相比反动政府的屠杀更令人愤怒。生:课文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也用了一个“尤”字,能证明是以揭露流言家为主。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生(齐):同意。师:是啊!反动政府血淋淋的屠杀,其罪恶是有目共睹的,可反动文人的颠倒黑白、扭曲是非的流言,就会使真相迷失。请看46页课下注解,鲁迅在《死地》一文中说:“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即是指反动文人的流言。请看最后一个问题。在第四部分的末尾,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缘由”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加以解释。生:指上面所讲的“惨象”和“流言”。师:有道理,再具体、准确点。生:“惨象”指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的血腥屠杀,流言指反动文人在思想上的愚弄。师:是啊!屠杀使人恐怖胆寒,噤口不语:可流言又让人是非莫辨,不知所从,历来的反动统治者就是用这两种方式压制和愚弄人民的。这节课,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先生的写作意图,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揭露反动政府杀人的罪行和反动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从记叙部分来看,记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回答“谁是暴徒?”和“是谁受人利用?”这两个问题的。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说理,从体裁上讲,这篇文章不属于记叙文,仍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战斗性的杂文。(下课)
问题:1.上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实录,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2.单项选择题下面是《祝福》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生:为什么她叫祥林嫂?(全班笑)生:为什么你叫林子浩?(前一提问的学生脸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生:(一脸诧异)啊?师:大家请找出《祝福》中单独成段的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师:封建社会“出嫁从夫”,嫁给祥林应当叫祥林嫂,后来嫁给贺老六,应该叫什么?生:贺六嫂。师:可现在偏偏“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呢?(学生纷纷讨论起来)生: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呼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师:原来,这叫法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学生点头)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学生对提问同学表示不屑时,老师的“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这一行为不仅仅保护了提问同学,更保护了质疑精神
B.对那些嘲笑质疑者的学生,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因为最后的结果显示质疑有理
C.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应该给予批评,要求学生提出更深奥的问题
D.老师对质疑者的行为,体现出一种对错误的包容,同时也暗示嘲笑者学贵有“疑”,这比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加有效

3.单项选择题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尽量读正确、流利。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吗?生:要注意停顿、重音。生:还要注意语速、语调。生:抑扬顿挫。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生看屏幕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生齐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B.教得过于细节化,教学步骤略显繁琐
C.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
D.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

5.单项选择题教师节期间,有位学生给班主任(语文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如何处理?()

A.向该学生表示感谢,鼓励他好好努力学习
B.向该学生表达谢意,同时让其他同学也像这位同学一样试着给其他老师送去祝福
C.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但指出这则贺词的对象不对,让他送给别的老师
D.向这位学生表示谢意,以此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送贺词的知识,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制作一则贺词

6.单项选择题《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5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由改写到诵读,不是简单地转承,而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深化和延伸
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C.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
D.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曲子的领悟能力

9.单项选择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B.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最新试题

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句话时,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之意。以下对这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不适合选入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剐、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