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

1934年,国民党的一位高官批判某历史事件时说:“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他批判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了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中学学生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这里的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四人中观点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

题型:问答题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从材料中分析两人思想的异同。

题型:问答题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在这方面作出最主要贡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怎样理解材料2中的“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

题型:问答题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