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接到某医院疑似食物中毒报告,调查人员立即出发, 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查 事件发生经过李某(男、27岁)、李某(女、28岁)、孙某(女、28岁)均为北 京市某单位员工,2007年4月10日13时20分左右,3人相继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多汗、乏力、腹痛、腹泻等症状,李某(男)尚有流涎、手脚发麻等症状,被送到某医 院急诊室就诊。医院对3名病人进行了血常规、便常规、心肌酶、心电图等检查,结 果显示3名病人血钾含量偏低,心动过缓,李某(男)尚有心律失常及房颤(出现长间 歇),被医院列为危重症患者。医院对3名病人进行了对症、补液等治疗,并采取急诊 观察的措施,临床诊断为食物中毒。经治疗,3名病人症状均已缓解。 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月10日午餐为3名病人24h内唯一共同就餐史,共同食 品为西瓜、酸辣土豆丝和清炒油麦菜。3名病人陈述西瓜是当天中午在单位附近的一 个水果摊购买的,然后带到附近某餐厅就餐,在该餐厅点了酸辣土豆丝、清炒油麦菜、 红烧鸡翅和米饭后,向餐厅借用了冷荤间刀具用来切西瓜,吃完西瓜后,在食用酸辣土 豆丝和清炒油麦菜的过程中(吃完西瓜约10min后),出现了上述不适症状,而红烧鸡 翅和米饭还未进食。 该餐厅有卫生许可证,经对该餐厅承包人李某调查了解到,土豆和油麦菜是从北 京市某市场进购的,没有进行索证,只有收据,从4月10日的流水单统计到4月10日 共售出酸辣土豆丝22份,清炒油麦菜4份,中午就餐人数大约有70多人,没有其他 顾客反映有不适症状。 水果摊贩的经营者为徐某,无健康证。经对徐某调查了解到,3名病人购买的西瓜 品名叫台湾特小凤,是黄瓤西瓜,从海淀区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购,没有进行索证, 共1箱(6个/箱),已卖了3个,没有其他顾客反映有不适症状。 前往西瓜进货地海淀区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由于售卖西瓜的经营者徐 某害怕供货商贩报复不愿前往,调查人员在徐某的一位朋友的指认下找到了徐某在该 批发市场内进购台湾特小凤西瓜的摊位,由于该摊位经营者高某拒绝接受调查,经对 市场经理调查了解到,高某经营的摊位是48号摊,经营的台湾特小凤西瓜是从北京市 另一市场进购的,产自海南生态水果基地,据高某说大概进了40~50箱,现在只剩下4 箱(6个/箱),同时了解到该市场其他摊位销售的台湾特小凤西瓜都是从同一市场进购 的。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当场对该餐厅、徐某经营的水果摊和高某经营的48号摊位下 达了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 在医院急诊室采集病人4月10日午餐剩余西瓜1件,病人呕吐物3件,病人肛拭 子2件,病人血样3件。在餐厅采集病人4月10日午餐剩余的土豆丝、油麦菜和红 烧鸡翅共3件,未清洗的生油麦菜和原料土豆共2件,已清洗的生油麦菜和生土豆丝 共2件,切西瓜刀及清洗刀具的洗涤灵共2件,涂抹食品工用具及容器共5件。在徐 某经营的水果摊采集台湾特小凤西瓜1件。在海淀区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高某经营的 48号摊位采集台湾特小凤西瓜2件,在23号摊位采集台湾特小凤西瓜1件,在50号 摊位采集台湾特小凤西瓜1件。 4月10日采集的孙某(女)、李某(男)、李某(女)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 860、3394、4686U/L。病人4月10日午餐剩余西瓜中含涕灭威亚砜为143.1μg/kg,涕 灭威砜为81.1μg/kg。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分析,确认3名 病人出现头晕、呕吐、多汗、乏力、腹痛、腹泻、心动过缓等症状体征是由于食用了 徐某经营的水果摊销售的西瓜(台湾特小凤)引起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食物中 毒。 涕灭威属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为高毒农药,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作用,能被植 物根系吸收,传导到植物地上部各组织器官,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我国农业部规定: 禁止在果类上使用涕灭威。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由于瓜农在西瓜上违规使用高毒农 药涕灭威而引起。对于急性农药中毒,必须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而要做到及时有效地 抢救则必须先做出正确的诊断。急性农药中毒的急救知识应为急救科的医务人员所掌 握。抢救中毒病人时,能否快速准确地确定毒物种类对拯救病人生命至关重要。基层医 疗机构缺乏必要的毒物检测手段,客观限制了其对病情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 救治。应尽快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毒物检测能力。 本案例中西瓜进货未进行索证,且售卖西瓜的经营者不配合调查,在中毒事件发 生后逃逸,给追溯中毒食物来源带来巨大困难。接到食物中毒报告时,一般需要询问那些情况?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如何综合分析与评价此次疫情?
2.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布病疫区的现场处理措施有哪些?
3.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如何划定布病的疫点和疫区?
4.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如何确定此次布病疫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5.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如何确定该次疫情病例定义?
6.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如何确定布病暴发?
7.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因布病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应主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8.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布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9.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布病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步骤是什么?
10.问答题2009年7月16日12:30,H市(注:县级市)CDC接到Q乡卫生院电话报告:两天来Q乡QD村有4例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病例就诊,疑似布鲁氏菌病(布病)。 H市:2004年仅报告N镇1例病例,2005~2008年连续四年全市无病例报告。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已报告布病病例14例,其中Q乡LD村报告13例,QD村报告0例。 1.该村基本情况:Q乡QD位于H市北部,全村240余户,1186人。人均收入2000 元左右。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2009年该村有养羊户14户,从业 人员38人;1户屠宰户,从业人员2人。现存栏羊415只,羊只饲养方式为圈养和放 养。本村无养牛及养猪户。 2.指示病例:韩某,女,52岁,自2009年6月以来自感发热,关节疼痛,去H市人民医院就诊,做肺CT,无异常,未做出明确诊断,后回家按感冒输液治疗。经过一 个月时间,病情不见好转,持续发热,7月9日,村医怀疑肺结核建议去CZ市传染病 医院就诊。7月12日经CZ市CDC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布病。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8天后病情有所好转,7月16日出院回家继续输液治疗。 3.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采用走访、询问、座谈的形式对QD村所有村民进行 了摸底调查,发现重点人群277人,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重点调查。 4.实验室检测 (1)人血清标本检测:7月16日共采集血标本277份,进行血清学检测(试管凝 集试验),阳性20份,阳性率为7.22%。根据布病诊断标准确诊病人13例,隐性感染 者7例。在23份从事羊的屠宰及饲养的高危人群血样中,9份阳性,阳性率为39.13%。 (2)动物血清检测:7月17~21日H市畜牧局共采集388份羊血做了血清学检验, 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4份,感染率为13.92%。 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发病情况:共发现13例病例,其中2008年发病6例,2009年发病7例。男 8例,女5例。均为成人,年龄在30~60岁之间。绝大部分为羊的养殖和屠宰人员,占 92.31%。 (2)临床症状、体征:13例病例中,近期发病(急性期)4例,3例病程在3~6 个月内,为亚急性病例;其余6例,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病例(再感染或复发病例)。 13例病例中有关节、肌肉酸痛症状的12例,占92.31%;乏力的7例,占53.85%;其 他症状为,发热的5例、多汗的4例、头痛的4例、肝脾肿大的2例。 (3)实验室结果:13例病例SAT滴度均为1:100++及以上,1例皮肤过敏试验 阳性。 (4)接触史及危险因素调查:13例病例中从事屠宰2人,饲养10人,无直接接 触史的1人,接触动物全部为羊。13例病例无家庭聚集性,散在分布于该村。全部病 例在接触动物时均无任何防护,也未使用过任何消毒液进行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13 例病例发病前均无外出史。指示病例韩某所养羊中,一月前曾有怀胎流产史。其它羊 只均未出现任何症状。 通过人间流行病学调查及畜间布病疫情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该村无其它 牲畜的养殖等初步确定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为受感染的羊。 H市卫生与畜牧部门成立现场处理应急指挥部,相互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启动疫情“零”报、日报工作,村医、乡卫生院每日报告疫情情况,同时每日向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上报疫情处理进展情况。 13例病人除1例在CZ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其余均在乡卫生院进行隔离治疗, 对病人居住的病房做好随时消毒工作,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诊疗废弃物等集中 到指定场所进行焚烧销毁。CDC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防护进行指导。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 通过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2009年7月24日后,该地没有新发布病病例发生。8 月15日,56名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发生,全 部解除医学观察,本次疫情处理结束。H市CDC接报后应做哪些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