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陋室铭》的课堂导入,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导入自然,从古代学堂读本谈起,引出本文,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点明本文在古代散文精品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一箭双雕
C. 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D. 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某教师关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开始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大家想想为什么用“敲”字比“推”字好。(B)生1:“推”字显得不够礼貌。 生2:“敲”字有声音,恰好和前面的前一句的静构成动静对比的意境。 (C)师:说得非常好。古人作诗讲究“炼字”,一个字不同,诗的意境也就不同,鉴赏诗中的字时,一定要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去描述景象,这样才能明白字句的妙处。(D)师: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请大家鉴赏一下:宋祁有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表达效果。 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以“一字诗”的故事导入,增加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兴趣
B. 该生的回答说出了自己比较直观的感受
C.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进行启发
D. 前面都是在分析“推”和“敲”的区别,此时突然又插入宋祁的诗句,影响了课堂的连贯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的作文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空洞,内容不够具体。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个故事《皇帝的新装》。(幻灯片简述故事)(B)一位奢侈而愚蠢的国王每天只顾着换衣服,一天王国来了两个骗子,他们声称可以制作出一件神奇的衣服,这件衣服只有圣贤才能看见,愚人不能看见。骗子索要了大量财宝,不断声称这件衣服多么华贵以及光彩夺目,被派去的官员都看不见这件衣服,然而为了掩盖自己的“愚昧”,他们都说自己能看见这件衣服,国王也是如此,最后穿着这件看不见的“衣服”上街游行,一个儿童说“他什么也没穿啊!”(C)师:国王回宫之后发生了什么呢?大家思考两分钟,请两位同学来表演。(学生表演)(D)师:很好,两位同学的表演生动有趣。大家再想想,如果你是这个国王,你回宫后会怎么做?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文字具体、形象地写出自己的想象。 对这堂作文课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 基于学生现状来确定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B. 利用寓言故事营造了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
C. 表演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教学目标脱节
D. 填补故事空白,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