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材料二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归纳材料一中联邦政府的权力。分析本条款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一论断的理解,并结合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民众共同的想法是“已经从读过的许多书中知道许多事情,同样也从各种不同的人中了解了许多事情……我准备……去经历和亲眼看看那些事物,以便我可能因此使得自己得到一些满足,以便我可能为后代赢得一些名声。”--《麦哲伦航行记》的作者毕加费塔语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是双重的……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和波兰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的“日心说”遥相呼应,动摇了基督教会的有关信条。如果马丁·路德等人还在大力提倡读圣经原著以反对教皇专制,那么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
材料三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文明。--以上材料均摘自计翔翔《地理大发现探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人们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的具体含义指什么?“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角度指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明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哪些特点?

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在工人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20世纪初,俄国工业实力已居世界第五位,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但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美国的1/7,英国和法国的1/5。工人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工资相当于美国的1/3。--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13年,在5%拥有500名以上工人的大企业中,集中了全国大约54%的工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比资产阶级政党出现得早,而在欧美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比资产阶级政党出现晚得多。--摘编自江流《苏联演变历史的思考》
材料四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送命,死得毫无意义。”列宁曾说:“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伟大的世界运动”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列宁为什么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
(3)俄国的这条“奇怪的道路”,在1917年11月到1920年底又是如何走下去的?有何作用?
(4)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针对俄国走的这条“奇怪的道路”,一些人对其否定的态度又甚嚣尘上,认为十月革命是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

5.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第一届国会于1789年7月4日通过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关税法案。但1789年关税法的平均税率没有超过8.5%。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大举涌入美国市场,从而又对美国的新兴产业构成相当大的威胁。1816年美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保护意义的法案--《1816年关税法》,对铁制品征收30%的关税,对棉织品和毛织品征收25010的关税,而且对需要加以保护的工业原料进口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特别关税。此后,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基调。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实际上税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摘自邓峰《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提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推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对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为此,美国推动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通过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关税率普遍由1947年的40%降到东京回合之后的5%~8%。--摘自《美国外贸政策的演变轨迹》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美国一方面标榜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摘自《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你认为在日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始终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6.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行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长期失业。一家5口,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255欧元的生活费,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800欧元。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材料三《24年不工作却活得滋润》据《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提尔里日前竟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刚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引发争议。
材料四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质丰富分不开的。
材料五里根政府上台后,以供应学派的理论为指导,主张削减政府开支……为此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主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以往有何特点?
(2)有人认为“福利只是养懒汉,中国不应建设福利国家”。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政府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特点。
(4)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在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

7.问答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唯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8.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材料二“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态度,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9.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关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最新试题

简述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基本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题型:问答题

简述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题型:问答题

简述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的具体表现。

题型:问答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产生了什么危害?

题型:问答题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题型:问答题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以往有何特点?(2)有人认为“福利只是养懒汉,中国不应建设福利国家”。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政府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特点。(4)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在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型:问答题

简述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

题型:问答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人们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的具体含义指什么?“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角度指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明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哪些特点?

题型:问答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题型:问答题

简述世界近代史上取得的四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内容、标志及意义。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