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作是以这样方式(优胜劣汰)进化的有机体,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廖仁平《社会达尔文主义悖论性质分析》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的登记失业与职工下岗率

--陈佳贵《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

(1)分析材料一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我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第一届国会于1789年7月4日通过了该国历史上第一部关税法案。但1789年关税法的平均税率没有超过8.5%。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大举涌入美国市场,从而又对美国的新兴产业构成相当大的威胁。1816年美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保护意义的法案--《1816年关税法》,对铁制品征收30%的关税,对棉织品和毛织品征收25010的关税,而且对需要加以保护的工业原料进口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特别关税。此后,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基调。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实际上税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摘自邓峰《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提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推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对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为此,美国推动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通过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关税率普遍由1947年的40%降到东京回合之后的5%~8%。--摘自《美国外贸政策的演变轨迹》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美国一方面标榜贸易自由化和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摘自《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你认为在日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始终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2.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行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长期失业。一家5口,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255欧元的生活费,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800欧元。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材料三《24年不工作却活得滋润》据《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提尔里日前竟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刚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引发争议。
材料四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质丰富分不开的。
材料五里根政府上台后,以供应学派的理论为指导,主张削减政府开支……为此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主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以往有何特点?
(2)有人认为“福利只是养懒汉,中国不应建设福利国家”。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政府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特点。
(4)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在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

3.问答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唯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4.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材料二“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态度,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5.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关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7.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最新试题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2)分析材料二中的表格,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题型:问答题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题型:问答题

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题型:问答题

(1)依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2)概括出材料五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哲学思想?(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题型:问答题

简述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基本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题型:问答题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伟大的世界运动”是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列宁为什么说“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3)俄国的这条“奇怪的道路”,在1917年11月到1920年底又是如何走下去的?有何作用?(4)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针对俄国走的这条“奇怪的道路”,一些人对其否定的态度又甚嚣尘上,认为十月革命是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

题型:问答题

简述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题型:问答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产生了什么危害?

题型:问答题

简述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题型:问答题

简述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