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时,教师准备给学生推荐另外几篇有关体味生命,对生命有独特感受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A.王鼎钧《那树》
B.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C.勃兰兑斯《人生》
D.法布尔《绿色蝈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A.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C.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D.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2.单项选择题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把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会使学生对写作的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
B.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指导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C.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运用
D.打破以往由教师先做讲解提示,由学生自由作文的做法,改为由学生分组讨论

3.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
与心灵对话
①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②我问心灵:“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心灵不语,但她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出了几副画面。画面中的我匆匆而去的关门声掩盖住了妈妈那一声“多加小心”的关怀。画面中的我对饭菜不满的情绪,让姥姥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看了这两幅画面,我感到无比愧疚,我知道了对家长的粗鲁,对亲情的淡漠。于是,我对心灵保证:我下次一定要关心家人。心灵笑了。
③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心灵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能够热情地帮助;有一次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能真诚地去安慰;有一位朋友因考试的失败而气妥,你能鼓励他,使他充满了信心。你对朋友的关怀已经做得很完美,谢谢你!”我甜甜地笑了。
④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心灵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做到。有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你的东西,你对他大加指责了一番;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昧心说不知道。还有……”
⑤听了心灵的话,我虽然感到万分惭愧,但也有些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对朋友以外的人缺少关爱之情。我静静地告诉心灵:以后,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心灵在为我加油。
⑥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断反省自己,使每一天的我都变得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我感谢心灵,感谢她对我的提醒;是她让我反省,是她带我成长,是她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丽。

请你对这篇习作进行评析。
4.单项选择题新学期伊始,语文教师借秋景渐浓,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下列学生回答不符合的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6.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单元课文还有《短文两篇》、《核舟记》(魏学洢)、《大道之行也》(《礼记》)、《杜甫诗三首》。
课后作业(部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请评析第二段的语言特色(不少于150字)。
7.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
生:“怀念的秋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
生:我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
师: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是秋天的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情感,这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这题的味儿就出来了!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
B.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地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明白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C.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不仅达到了品味语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语感训练
D.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师通过课文题目位置互换体会、想象词组所表述的不同场景、反复朗读、有重点地朗读等教学技巧,达到了这一目的

8.单项选择题教学《木兰诗》时,教师提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现了互文现象,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互文的例子()。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单项选择题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是()。

A.艺术风格
B.艺术语言
C.艺术本体
D.艺术创作

10.单项选择题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最新试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题型:问答题

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请评析第二段的语言特色(不少于150字)。

题型:问答题

请你对这篇习作进行评析。

题型:问答题

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题型:问答题

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A]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得还算可以。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区别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师:[B](幻灯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故此用来做比。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增强文采服务。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师:[C]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翻开《看云识天气》看第一段内容:……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老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师:[D]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要理解消化。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确。没有使用的同学,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两首诗歌,教学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首《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学《木兰诗》时,教师提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现了互文现象,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互文的例子()。

题型:单项选择题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字数不少于200字)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