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学生小王是某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平时爱打游戏,上课不专心,考试成绩往往是最后一名,但是对同学很讲义气,常常因为帮助受欺负的同学而打架。也爱劳动,每次打扫卫生都冲在第一个。一个学期过去了,老师为小王写下了期末评语。下列选项中的评语不恰当的是()。

A.你是个让人喜爱的男孩,不仅讲义气,而且打扫卫生态度认真,每天坚持最后一个走,老师一直被你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着。如果你今后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专心听讲,你会进步得更快。有信心吗?努力吧!
B.最近,你的进步可真大啊!你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为你感到高兴。诚实纯朴,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我们“卫生班级”的荣誉里有你的一份功劳呀!如果你能认真学习,在学习上也有进步的话。老师同学会更喜欢你的!
C.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生活?难道要靠父母养一辈子吗?像你这么学习差的学生,是不会有人喜欢你的,以后你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D.当你第一次走进我们班教室时,我就喜欢上了勤劳勇敢的你。但是渐渐地,老师发现了你身上有着贪玩、不爱学习的坏毛病,他们已经严重阻碍了你的进步。老师希望你早些赶走它们,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起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2.单项选择题某教师在执教《故都的秋》后,布置了以下作业:每个城市都与属于它的季节,每个作家的眼中都有不一样的色彩。老舍眼中的北平,在冬天是最美丽的,郁达夫眼中的北平在秋天却独有一番风味。你呢?你生活的那个城市在什么季节是最美丽的?请用你的文字将它表述出来和大家分享。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发现美、感受美的教育,鼓励学生将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
B.该设计脱离了文本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本篇课文意义不大
C.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D.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5.单项选择题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单项选择题老师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时候,让同学们在课后找出几首吊古伤今的诗进行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符合要求的是()。

A.刘禹锡《乌衣巷》
B.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C.杜牧《赤壁》
D.崔颢《登黄鹤楼》

7.单项选择题某班开展“表达与交流”主题课活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要求,以下关于该课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对学生口语的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积极发展创造思维
C.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由写作
D.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8.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李清照词两首》其一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文说明本课选择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七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以及《李清照词两首》的另一篇《醉花阴》。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境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
2.设计一个教学片断,旨在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愁”情。
3.请给本文设计一道探究题,并简要说明解题过程。

9.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高二学生的一篇课堂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放飞青春梦想,期盼桃李芬芳①小鸟因为选择了蓝天,才能尽情飞翔;小溪因为选择了大海,才能尽情流淌;青松因为选择了险峻,才显示了生命之顽强;花朵因为选择了绽开,才显示出生命之美丽,我因为选择了舞蹈.才正真拥有了青春梦想!②我喜欢舞蹈那样的婀娜多姿,高难度的动作,还有那气质优雅的身材,因此走上了艰辛而快乐的习舞之路。③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经过舞蹈老师层层选拔,我被选中去哈尔滨参加舞蹈比赛,老师严肃地告诉我,说我很有舞蹈的天赋。然而这次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有几年的舞蹈功底,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规范,令人痴迷。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超过她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的舞蹈老师陪我一起参加了集训班。老师对我很严厉,跳一小段舞蹈,如果我跳得没力气,老师就皱着眉头说:“重来!”自从我进舞蹈队以来听了N遍“重来”了,我一听到这两个字,就习惯性地走回原来位置,重新再来一次,我跳了一遍又一遍,越跳越没力气,到最后都跳不动了,老师说:“拿点力气出来,如果跳不好就别想回家!”于是,我打起了精神……每到周末,我的身影便出现在了练功房的镜子前。
地板上洒下的是我的汗水,练功房的灯光见证了我的点滴进步。④正当我为自己的进步沾沾自喜时,我的舞蹈学校打来电话,考试内容有调整,由民族舞改为拉丁舞,在了解了考试要求后,我不禁呆住了。天哪!考试内容与我之前练的完全不同,我必须重新选曲子,重新编排舞蹈动作,三天后就是我表演的限期,要在三天内编好动作,合上音乐,还要练熟,对于一向自信的我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我仿佛置身于冰窖,无所适从,我动摇了比赛的信心,这时我的舞蹈老师紧紧地拥抱着我,在我的耳边轻轻的说:“你一定行,老师相信你。不要怕,老师会和你并肩接受这次挑战”。就在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我周身的血液因感动而沸腾了。接下来的三天,我便开始了“魔鬼训练”。时值夏日,每天要在30多度的高温下练习8个小时,习舞者需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和超人的毅力,去打磨自己,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每一个习舞者通往成长最基本的要素。流下的汗珠随着一个接一个的“螺璇转”飞溅出去,脚下的地砖越来越滑,从而使脚下稳定性的难度再度增大。一次训练时,脑子里面像一坛浆糊,肚子里面的东西在翻滚,整个人像虚脱了一样,浑身在颤抖,但老师还是不让我休息,让我继续跳,我跳着跳着,眼前一片漆黑,没有了感觉,晕倒了,很快就清醒了,躺在地上看着天花板,就想:“学舞这么苦么?练舞这么难么?付出了这么多,为了什么呢?我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一想到成功的喜悦,所有的困难都烟消云散了。⑤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主持人宣布“金奖获得者:×××,×××,”时,所有人都向我和舞伴投来赞赏的目光,那一刻,我成为了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那一刻,我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
领完奖后。我迅速冲到台下,与我的舞蹈老师紧紧相拥……我知道,我成功的背后,有我的舞蹈老师不计回报的支持与鼓励,默默的付出。我要感谢我的舞蹈老师,是她让我感受到了梦想开花的喜悦,是她让我体会到了拥有鲜花和掌声的幸福……⑥就在那一刻,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青春梦想--当一名舞蹈老师。有了理想,便有了方向,有了榜样,便有了指引路途的明灯。她便是我的榜样,我必沿着她的足迹,走出一个佳木如林,芳草连天的远方……我要让我的学生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我要像我的舞蹈老师一样,帮助每一个学生放飞心中的梦想。我要像所有的老师一样,做一艘永恒的航船,永远在昨天与今天的两岸,在已知与未知之间不停地摆渡,我要把我的学生由无知过渡到博学的彼岸。用我有限的生命,将知识的光芒洒向阳光照耀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中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我们身上有沉甸甸的希望。人们把我们比作雏鹰,是希望我们能舒展理想的翅膀,人们把我们比作乳虎,是希望我们能睥睨四方。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让团旗与党旗紧紧相拥,旗帜就是使命,旗帜就是方向,今天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明天我们是建设祖国的栋梁,相信不久的将来,青春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桃李满园,终将成为我一生时光里最丰盈的收成。我会为心中的梦想不懈奋斗,用青春的热血浇灌满园芬芳的桃李,用无悔的坚守助力祖国明天的辉煌!
问题:1.请从③④⑤三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2.请指出该习作的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10.问答题

案例:师:同学们看45页课下注解①,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结集于1927年的一本杂文集子。课本却将之编入了散文单元,还有的书本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写人叙事,而议论文中也有记叙,主要是为了说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本文中记叙的作用。然后再判定这篇文章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文体。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集中记叙的段落,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生阅读,并在课本上勾画)师:先看第四部分,看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几件事?生:第一是刘和珍等人遇害;第二是段政府说她们是“暴徒”;第三是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师:是的。这部分记叙,作者概括交代了三件事:一、刘和珍等人被杀.二、政府说她们是“暴徒”,三、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刘和珍等遇害了,却有人说她们是“暴徒”“受人利用”,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对事件的本末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就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部分的第①②段、第三部分的两段和第五部分的两段,思考这几段的记叙有什么作用?(齐读第一部分的第1、2段)师: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意思。生:交代文章写作的缘起,即程君要求我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师:非常准确。看下面,“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作者所编辑的刊物为什么“有始无终”,销行寥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生:是因为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的刊物,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禁锢和查封。生:作用是揭露了反动政府对进步文化的摧残和扼杀。师:是的,鲁迅先生所编辑的刊物,或者所写的文章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查封,北洋军阀时期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更是这样。那么,别人不订先生刊物,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在这里有何作用?生:“毅然”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她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师:“毅然”表明刘和珍做事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刚才已经说过,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刊物,一个喜欢读进步作品的青年,就是“进步青年”。这里的记叙,主要突出刘和珍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板书)师:再看第三部分,第一段虽然不是记叙,但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也要分析这一段,先概括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生:高度评价刘和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表现先生对刘和珍的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先生的自谦。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意在赞扬刘和珍是一个“爱国青年”。(板书)师:请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分清层次,概括层意。(学生读课文,学生分析层次,归纳层意)生:分四层:第一层到“但是我不认识”;第二层到“态度很温和”;第三层还是到“态度很温和”;后面为一层。师:请归纳层意,每层用四个字,尽可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生:(1)初闻姓名;(2)名实结合;(3)多次见面;(4)最后永别。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层的?生:时间顺序,文章的每一层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作领起。师:这一段写“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其中,有两组突出的对比,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生:想象中的刘和珍和现实中的刘和珍作对比。想象中的刘和珍是“桀骜锋利”的,而现实中的刘和珍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师:这样写,用意是什么?生:这样写,表现刘和珍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师:回答准确,哪位同学来分析第二组对比?生:用教职员和刘和珍作对比。教师认为责任已尽,而刘和珍却认为责任未尽,突出刘和珍心忧国事,比教师还有远见。师:一语中的。这两组对比,前者表现刘和珍“和蔼”“微笑”;后者突出刘和珍比教师还有远见。(板书)师:(学生读课文第五部分的两段)这一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生:详细地写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师:文中用“欣然”一词,有何用意?生:欣然,高兴的意思,与后面的惨遭杀害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表现了刘和珍很勇敢。生:“欣然”说明刘和珍此去请愿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她。驳斥了前面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板书)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如此地领悟课文。作者详写遇难的经过,还有什么作用?生: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甚至可以说是用实录文字再现当时的情状。详写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前面的“罗网”,说明反动政府对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杀害是有预谋的,两相对照,说明谁是真正的暴徒。师:同学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先生的意图:就是要表现刘和珍等的勇敢、主动,揭露“三·一八”惨案的事实真相,即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屠杀是有预谋的虐杀。(板书)看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弱女子,她绝不是“暴徒”。既然刘和珍不是“暴徒”,对照刘和珍等的死难经过,那么究竟谁是“暴徒”?生(齐):段祺瑞执政府。师:文章用近乎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刻画了我所认识的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刘和珍不仅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而且是一个心忧国事、有远见的爱国青年;此去请愿也是主动、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利诱她。因此,像刘和珍这样的有主见、有远见的青年,是决不会“受人利用”的。既然刘和珍不会“受人利用”,那是谁“受人利用”呢?生(齐):流言家。师:可见本文记叙的作用是--什么?生:是为了摆事实,讲道理。生:为了揭示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师:也就是说本文就是针对“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这两句话而写的。一方面揭露反动政府凶残;另一方面揭露反动文人的无耻。在这两个方面,作者是平均使用力量呢,还是有所侧重?如果是有所侧重,请你回答是以哪个方面为主?其实文章中有两句话,已经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生:本文是以揭露“是谁受人利用?”为主的。
第一部分第3段有一句话:“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尤”字表明“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相比反动政府的屠杀更令人愤怒。生:课文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也用了一个“尤”字,能证明是以揭露流言家为主。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生(齐):同意。师:是啊!反动政府血淋淋的屠杀,其罪恶是有目共睹的,可反动文人的颠倒黑白、扭曲是非的流言,就会使真相迷失。请看46页课下注解,鲁迅在《死地》一文中说:“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即是指反动文人的流言。请看最后一个问题。在第四部分的末尾,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缘由”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加以解释。生:指上面所讲的“惨象”和“流言”。师:有道理,再具体、准确点。生:“惨象”指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的血腥屠杀,流言指反动文人在思想上的愚弄。师:是啊!屠杀使人恐怖胆寒,噤口不语:可流言又让人是非莫辨,不知所从,历来的反动统治者就是用这两种方式压制和愚弄人民的。这节课,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先生的写作意图,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揭露反动政府杀人的罪行和反动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从记叙部分来看,记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回答“谁是暴徒?”和“是谁受人利用?”这两个问题的。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说理,从体裁上讲,这篇文章不属于记叙文,仍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战斗性的杂文。(下课)
问题:1.上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实录,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最新试题

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