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梁实秋的《洋罪》,回答问题:
有些人,大概是觉得生活还不够丰富,于顽固的礼教、愚昧的陋俗、野蛮的禁忌之外,还介绍许多外国的风俗习惯,甘心情愿的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会之类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数,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态扩大,认为情形严重,好像人数一到十三,其中必将有谁虽欲“寿终正寝”而不可得的样子在这种场合,必定有先知先觉者托故逃席,或临时加添一位,打破这个凶数,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寿终正寝”的样子。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据说,它的来源是外国的。耶稣基督被他的使徒犹大所卖,最后晚餐时便是十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为不吉利的数目。在外国,听说不但宴集之类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馆的号数也常以十二A 来代替十三,这种近于迷信而且无聊的风俗,移到中国来,则于迷信与无聊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可嗤。
再例如:划火柴给人点纸烟,点到第三人的纸烟时,则必有热心者迫不及待的从旁嚷一口大气,一根火柴不准点三支纸烟,据博闻者说,这风俗也是外国的,好像这风俗还不怎样古,就在上次大战的时候,夜晚战壕里的士兵抽烟:如果火柴的亮光延续到能点燃,三支纸烟那么久,则敌人的枪弹炮弹必定一齐飞来。这风俗虽“与抗战有关”,但在敌人枪炮射程以外的地方,若不加解释,则仍容易被人目为近于庸人自扰。
又例如:朋辈对饮,常见有碰杯之举,把酒杯碰得当一声响,然后司时仰脖子往下灌,咕噜咕噜的灌下去,点头咂嘴,踌躇满志。为甚么要碰那一下子呢?这又是外国规矩。据说相当古的时候,而人心即己不古,于揖让酬应之间,就许在酒杯里下毒药,所以主人为表明心迹起见,不得不与客人喝个“交杯酒”,交杯之际,当的一声是难免的:到后来,去古日远,而人心反倒古起来了,酒杯里下毒药的事情渐不多见,主客对饮只须做交杯状听那当然一响,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喝酒了。碰杯之起源大概如此。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之下,喝交杯酒是未可厚非的。如果碰一下杯能令我们警惕戒惧,不致忘记了以酒肉相馆的人同时也有投毒的可能,而司时酒杯质料相当坚牢不致磕裂碰碎,那么,碰杯的风俗却也不能说是一定要不得。
大概风俗习惯,总是慢慢养成,所以能在社会通行。如果生吞活剥的把外国的风俗习惯移植到我们的社会里来,则必室碍难行,其故在不服水土。讲到这里我也有一个具体的而且极端的例子-----
四月一日,打开报纸一看,皇皇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与某某某今得某某某与某某某先生之介绍及双方家长之同意,订于四月一日在某某处行结婚礼,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结婚只是男女两人的事,与别人无关,而别人偏偏最感兴趣。启事一出,好事者奔走相告,更好事者议论纷纷,尤好事者拍电致贺。四月二日报纸上有更皇皇的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启事,昨为西俗万愚节,友人某某某先生遂倀借名义,代登结婚启事一则以资戏弄,此事概属乌有,试恐淆乱听闻,特此郑重声明。”好事者嗒然若丧,更好事者引为谈助,尤好事者则去翻查百全书,寻找万愚节之源起。
四月一日为万愚节,西人相给以为乐。其是否为陋俗,我们管不着。其是否把终身大事也划在相绐的范围以内,我们亦不得知。我只觉得这种风俗习惯,在我们这国度里,似嫌不合国情。我觉得我们几乎是天天在过万愚节。舞文弄墨之辈,专作欺人之谈,且按下不表,单说市井习见之事,即可见我们平日颇不缺乏相绐之乐,有些店铺高高悬起“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招牌,这就是反映着一般的诳价欺骗的现象。凡是约期取件的商店,如成衣店、洗衣店、照像馆之类,因爽约而使我们徒劳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然对外国人则不然,与外国人约甚少爽约之事。我想这原因大概就是外国人只有在四月一日那一天才背以相给为乐,而在我们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便那一天都无妨定为万愚节。
万愚节的风俗,在我个人,并不觉得生疏,我不幸从小就进洋习甚深的学校,到四月一日总有人伤造文书诈款取乐,而受愚者亦不以为忤·现在年事稍长,看破骗局甚多,更觉诚浪取笑无伤大雅。不过一定要仿西人所为,在四月一日这一天把说谎普遍化,合理化,而同时在其余的三百六十多天又井不仿西人所为,仍然随时随地的言而无信互相敬诈,我终觉得大可不必。
外国的风俗习惯水运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奋的居多,新奇统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选自《雅舍小品》)

中的加点字是何含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阅读梁实秋的《洋罪》,回答问题:
有些人,大概是觉得生活还不够丰富,于顽固的礼教、愚昧的陋俗、野蛮的禁忌之外,还介绍许多外国的风俗习惯,甘心情愿的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会之类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数,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态扩大,认为情形严重,好像人数一到十三,其中必将有谁虽欲“寿终正寝”而不可得的样子在这种场合,必定有先知先觉者托故逃席,或临时加添一位,打破这个凶数,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寿终正寝”的样子。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据说,它的来源是外国的。耶稣基督被他的使徒犹大所卖,最后晚餐时便是十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为不吉利的数目。在外国,听说不但宴集之类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馆的号数也常以十二A 来代替十三,这种近于迷信而且无聊的风俗,移到中国来,则于迷信与无聊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可嗤。
再例如:划火柴给人点纸烟,点到第三人的纸烟时,则必有热心者迫不及待的从旁嚷一口大气,一根火柴不准点三支纸烟,据博闻者说,这风俗也是外国的,好像这风俗还不怎样古,就在上次大战的时候,夜晚战壕里的士兵抽烟:如果火柴的亮光延续到能点燃,三支纸烟那么久,则敌人的枪弹炮弹必定一齐飞来。这风俗虽“与抗战有关”,但在敌人枪炮射程以外的地方,若不加解释,则仍容易被人目为近于庸人自扰。
又例如:朋辈对饮,常见有碰杯之举,把酒杯碰得当一声响,然后司时仰脖子往下灌,咕噜咕噜的灌下去,点头咂嘴,踌躇满志。为甚么要碰那一下子呢?这又是外国规矩。据说相当古的时候,而人心即己不古,于揖让酬应之间,就许在酒杯里下毒药,所以主人为表明心迹起见,不得不与客人喝个“交杯酒”,交杯之际,当的一声是难免的:到后来,去古日远,而人心反倒古起来了,酒杯里下毒药的事情渐不多见,主客对饮只须做交杯状听那当然一响,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喝酒了。碰杯之起源大概如此。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之下,喝交杯酒是未可厚非的。如果碰一下杯能令我们警惕戒惧,不致忘记了以酒肉相馆的人同时也有投毒的可能,而司时酒杯质料相当坚牢不致磕裂碰碎,那么,碰杯的风俗却也不能说是一定要不得。
大概风俗习惯,总是慢慢养成,所以能在社会通行。如果生吞活剥的把外国的风俗习惯移植到我们的社会里来,则必室碍难行,其故在不服水土。讲到这里我也有一个具体的而且极端的例子-----
四月一日,打开报纸一看,皇皇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与某某某今得某某某与某某某先生之介绍及双方家长之同意,订于四月一日在某某处行结婚礼,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结婚只是男女两人的事,与别人无关,而别人偏偏最感兴趣。启事一出,好事者奔走相告,更好事者议论纷纷,尤好事者拍电致贺。四月二日报纸上有更皇皇的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启事,昨为西俗万愚节,友人某某某先生遂倀借名义,代登结婚启事一则以资戏弄,此事概属乌有,试恐淆乱听闻,特此郑重声明。”好事者嗒然若丧,更好事者引为谈助,尤好事者则去翻查百全书,寻找万愚节之源起。
四月一日为万愚节,西人相给以为乐。其是否为陋俗,我们管不着。其是否把终身大事也划在相绐的范围以内,我们亦不得知。我只觉得这种风俗习惯,在我们这国度里,似嫌不合国情。我觉得我们几乎是天天在过万愚节。舞文弄墨之辈,专作欺人之谈,且按下不表,单说市井习见之事,即可见我们平日颇不缺乏相绐之乐,有些店铺高高悬起“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招牌,这就是反映着一般的诳价欺骗的现象。凡是约期取件的商店,如成衣店、洗衣店、照像馆之类,因爽约而使我们徒劳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然对外国人则不然,与外国人约甚少爽约之事。我想这原因大概就是外国人只有在四月一日那一天才背以相给为乐,而在我们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便那一天都无妨定为万愚节。
万愚节的风俗,在我个人,并不觉得生疏,我不幸从小就进洋习甚深的学校,到四月一日总有人伤造文书诈款取乐,而受愚者亦不以为忤·现在年事稍长,看破骗局甚多,更觉诚浪取笑无伤大雅。不过一定要仿西人所为,在四月一日这一天把说谎普遍化,合理化,而同时在其余的三百六十多天又井不仿西人所为,仍然随时随地的言而无信互相敬诈,我终觉得大可不必。
外国的风俗习惯水运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奋的居多,新奇统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选自《雅舍小品》)

“我觉得我们儿乎是天天在过万愚节”,这隐含了作者的一种什么希望?
2.问答题

阅读梁实秋的《洋罪》,回答问题:
有些人,大概是觉得生活还不够丰富,于顽固的礼教、愚昧的陋俗、野蛮的禁忌之外,还介绍许多外国的风俗习惯,甘心情愿的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会之类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数,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态扩大,认为情形严重,好像人数一到十三,其中必将有谁虽欲“寿终正寝”而不可得的样子在这种场合,必定有先知先觉者托故逃席,或临时加添一位,打破这个凶数,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寿终正寝”的样子。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据说,它的来源是外国的。耶稣基督被他的使徒犹大所卖,最后晚餐时便是十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为不吉利的数目。在外国,听说不但宴集之类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馆的号数也常以十二A 来代替十三,这种近于迷信而且无聊的风俗,移到中国来,则于迷信与无聊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可嗤。
再例如:划火柴给人点纸烟,点到第三人的纸烟时,则必有热心者迫不及待的从旁嚷一口大气,一根火柴不准点三支纸烟,据博闻者说,这风俗也是外国的,好像这风俗还不怎样古,就在上次大战的时候,夜晚战壕里的士兵抽烟:如果火柴的亮光延续到能点燃,三支纸烟那么久,则敌人的枪弹炮弹必定一齐飞来。这风俗虽“与抗战有关”,但在敌人枪炮射程以外的地方,若不加解释,则仍容易被人目为近于庸人自扰。
又例如:朋辈对饮,常见有碰杯之举,把酒杯碰得当一声响,然后司时仰脖子往下灌,咕噜咕噜的灌下去,点头咂嘴,踌躇满志。为甚么要碰那一下子呢?这又是外国规矩。据说相当古的时候,而人心即己不古,于揖让酬应之间,就许在酒杯里下毒药,所以主人为表明心迹起见,不得不与客人喝个“交杯酒”,交杯之际,当的一声是难免的:到后来,去古日远,而人心反倒古起来了,酒杯里下毒药的事情渐不多见,主客对饮只须做交杯状听那当然一响,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喝酒了。碰杯之起源大概如此。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之下,喝交杯酒是未可厚非的。如果碰一下杯能令我们警惕戒惧,不致忘记了以酒肉相馆的人同时也有投毒的可能,而司时酒杯质料相当坚牢不致磕裂碰碎,那么,碰杯的风俗却也不能说是一定要不得。
大概风俗习惯,总是慢慢养成,所以能在社会通行。如果生吞活剥的把外国的风俗习惯移植到我们的社会里来,则必室碍难行,其故在不服水土。讲到这里我也有一个具体的而且极端的例子-----
四月一日,打开报纸一看,皇皇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与某某某今得某某某与某某某先生之介绍及双方家长之同意,订于四月一日在某某处行结婚礼,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结婚只是男女两人的事,与别人无关,而别人偏偏最感兴趣。启事一出,好事者奔走相告,更好事者议论纷纷,尤好事者拍电致贺。四月二日报纸上有更皇皇的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启事,昨为西俗万愚节,友人某某某先生遂倀借名义,代登结婚启事一则以资戏弄,此事概属乌有,试恐淆乱听闻,特此郑重声明。”好事者嗒然若丧,更好事者引为谈助,尤好事者则去翻查百全书,寻找万愚节之源起。
四月一日为万愚节,西人相给以为乐。其是否为陋俗,我们管不着。其是否把终身大事也划在相绐的范围以内,我们亦不得知。我只觉得这种风俗习惯,在我们这国度里,似嫌不合国情。我觉得我们几乎是天天在过万愚节。舞文弄墨之辈,专作欺人之谈,且按下不表,单说市井习见之事,即可见我们平日颇不缺乏相绐之乐,有些店铺高高悬起“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招牌,这就是反映着一般的诳价欺骗的现象。凡是约期取件的商店,如成衣店、洗衣店、照像馆之类,因爽约而使我们徒劳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然对外国人则不然,与外国人约甚少爽约之事。我想这原因大概就是外国人只有在四月一日那一天才背以相给为乐,而在我们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便那一天都无妨定为万愚节。
万愚节的风俗,在我个人,并不觉得生疏,我不幸从小就进洋习甚深的学校,到四月一日总有人伤造文书诈款取乐,而受愚者亦不以为忤·现在年事稍长,看破骗局甚多,更觉诚浪取笑无伤大雅。不过一定要仿西人所为,在四月一日这一天把说谎普遍化,合理化,而同时在其余的三百六十多天又井不仿西人所为,仍然随时随地的言而无信互相敬诈,我终觉得大可不必。
外国的风俗习惯水运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奋的居多,新奇统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选自《雅舍小品》)

“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3.问答题

阅读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回答问题:
今天所讲儿童的文学换句说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美国的斯喀特尔(H·E·Scudder)麦克林托克(P·L·Maclintock)诸人都有这样名称的书,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以为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这话原是不错,我也想用同一的标题,但是怕要误会以为是主张叫小学儿童读高深的文学作品所以改作今称,表明这所谓文学,是单指"儿童的"文学。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误认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教法,固然完全反对,就是都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的意见,我们也不以为然。那全然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故事专这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换一句话说,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物,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便不管儿童的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像的修养等。
儿童生活上何以有文学的需要?这个问题,只要看文学的起源的情形,便可以明白。儿童那里有自己的文学?这个问题,只要看原始社会的文学的情形,便可以明白。照进化说讲来,人类的个体发生原来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所以儿童学(Paisologie)上的许多事项,可以借了人类学(Anthropologie)上的事项来作说明。文学的起源,本由于原人的对于自然的畏惧与好奇,凭了想象,构成一种感情思想,借了言语行动表现出来,总称是歌舞,分起来是歌、赋与戏曲小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东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思想。儿童与原人的比较,儿童的生物学与原始的文学的比较,现在已有定论,可以不必多说;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在于怎么样能够适当的将"儿童的"文学供给与儿童。
近来有许多人对于儿童的文学,不免怀疑,因为他们觉得儿歌童话时机多有荒唐乖谬的思想,恐于儿童有害。这个疑惧本也为为无理,但我们有这两种根据,可以解释他。
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婴儿不会吃饭,只能给他乳吃;不会走路,只好抱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精神上的情形,也正同这个一样。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
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因为这一层,所以我们可以放胆供给儿童需要的歌谣故事,不必愁他有什么坏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譬如婴儿生了牙齿可以吃饭,脚力强了可以走路了,却还是哺乳提抱,便将使他的胃肠与脚的筋肉反变衰弱了。儿童相信猫狗能说话的时候,我们便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故事,不但要使得他们喜悦,也因为知道这过程是跳不过的--然而又自然的会推移过去的,所以相当的对付了,等到儿童要知道猫狗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到来,我们再可以将生物学的知识供给他们,倘若不问儿童生活的转变如何,只是始终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事时这些荒唐乖谬的弊害才真要出来了。
据麦克林托克说,儿童的想像如被迫压,他将失了一切的兴味,变成枯燥的唯物的人;们如被放纵,又将有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所以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1)便是我们所说的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2)与(3)是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但怎样才能恰当的办到呢?依据儿童心理发达的程序与文学批评的标准,于教材选择与教授方法上,加以注意,当然可以得到若干效果。
(选自《自己的园地·儿童的文学》)

含有荒唐乖谬思想的儿童文学对儿童有害吗?为什么?
4.问答题

阅读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回答问题:
今天所讲儿童的文学换句说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美国的斯喀特尔(H·E·Scudder)麦克林托克(P·L·Maclintock)诸人都有这样名称的书,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以为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这话原是不错,我也想用同一的标题,但是怕要误会以为是主张叫小学儿童读高深的文学作品所以改作今称,表明这所谓文学,是单指"儿童的"文学。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误认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教法,固然完全反对,就是都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的意见,我们也不以为然。那全然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故事专这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换一句话说,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物,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便不管儿童的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像的修养等。
儿童生活上何以有文学的需要?这个问题,只要看文学的起源的情形,便可以明白。儿童那里有自己的文学?这个问题,只要看原始社会的文学的情形,便可以明白。照进化说讲来,人类的个体发生原来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所以儿童学(Paisologie)上的许多事项,可以借了人类学(Anthropologie)上的事项来作说明。文学的起源,本由于原人的对于自然的畏惧与好奇,凭了想象,构成一种感情思想,借了言语行动表现出来,总称是歌舞,分起来是歌、赋与戏曲小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东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思想。儿童与原人的比较,儿童的生物学与原始的文学的比较,现在已有定论,可以不必多说;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在于怎么样能够适当的将"儿童的"文学供给与儿童。
近来有许多人对于儿童的文学,不免怀疑,因为他们觉得儿歌童话时机多有荒唐乖谬的思想,恐于儿童有害。这个疑惧本也为为无理,但我们有这两种根据,可以解释他。
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婴儿不会吃饭,只能给他乳吃;不会走路,只好抱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精神上的情形,也正同这个一样。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
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因为这一层,所以我们可以放胆供给儿童需要的歌谣故事,不必愁他有什么坏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譬如婴儿生了牙齿可以吃饭,脚力强了可以走路了,却还是哺乳提抱,便将使他的胃肠与脚的筋肉反变衰弱了。儿童相信猫狗能说话的时候,我们便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故事,不但要使得他们喜悦,也因为知道这过程是跳不过的--然而又自然的会推移过去的,所以相当的对付了,等到儿童要知道猫狗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到来,我们再可以将生物学的知识供给他们,倘若不问儿童生活的转变如何,只是始终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事时这些荒唐乖谬的弊害才真要出来了。
据麦克林托克说,儿童的想像如被迫压,他将失了一切的兴味,变成枯燥的唯物的人;们如被放纵,又将有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所以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1)便是我们所说的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2)与(3)是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但怎样才能恰当的办到呢?依据儿童心理发达的程序与文学批评的标准,于教材选择与教授方法上,加以注意,当然可以得到若干效果。
(选自《自己的园地·儿童的文学》)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有哪些相似性?
5.问答题

阅读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回答问题:
今天所讲儿童的文学换句说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美国的斯喀特尔(H·E·Scudder)麦克林托克(P·L·Maclintock)诸人都有这样名称的书,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以为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这话原是不错,我也想用同一的标题,但是怕要误会以为是主张叫小学儿童读高深的文学作品所以改作今称,表明这所谓文学,是单指"儿童的"文学。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误认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教法,固然完全反对,就是都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的意见,我们也不以为然。那全然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故事专这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换一句话说,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物,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便不管儿童的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像的修养等。
儿童生活上何以有文学的需要?这个问题,只要看文学的起源的情形,便可以明白。儿童那里有自己的文学?这个问题,只要看原始社会的文学的情形,便可以明白。照进化说讲来,人类的个体发生原来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所以儿童学(Paisologie)上的许多事项,可以借了人类学(Anthropologie)上的事项来作说明。文学的起源,本由于原人的对于自然的畏惧与好奇,凭了想象,构成一种感情思想,借了言语行动表现出来,总称是歌舞,分起来是歌、赋与戏曲小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东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思想。儿童与原人的比较,儿童的生物学与原始的文学的比较,现在已有定论,可以不必多说;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在于怎么样能够适当的将"儿童的"文学供给与儿童。
近来有许多人对于儿童的文学,不免怀疑,因为他们觉得儿歌童话时机多有荒唐乖谬的思想,恐于儿童有害。这个疑惧本也为为无理,但我们有这两种根据,可以解释他。
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婴儿不会吃饭,只能给他乳吃;不会走路,只好抱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精神上的情形,也正同这个一样。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
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因为这一层,所以我们可以放胆供给儿童需要的歌谣故事,不必愁他有什么坏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譬如婴儿生了牙齿可以吃饭,脚力强了可以走路了,却还是哺乳提抱,便将使他的胃肠与脚的筋肉反变衰弱了。儿童相信猫狗能说话的时候,我们便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故事,不但要使得他们喜悦,也因为知道这过程是跳不过的--然而又自然的会推移过去的,所以相当的对付了,等到儿童要知道猫狗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到来,我们再可以将生物学的知识供给他们,倘若不问儿童生活的转变如何,只是始终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事时这些荒唐乖谬的弊害才真要出来了。
据麦克林托克说,儿童的想像如被迫压,他将失了一切的兴味,变成枯燥的唯物的人;们如被放纵,又将有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所以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1)便是我们所说的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2)与(3)是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但怎样才能恰当的办到呢?依据儿童心理发达的程序与文学批评的标准,于教材选择与教授方法上,加以注意,当然可以得到若干效果。
(选自《自己的园地·儿童的文学》)

好的儿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6.问答题

阅读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回答问题:
今天所讲儿童的文学换句说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美国的斯喀特尔(H·E·Scudder)麦克林托克(P·L·Maclintock)诸人都有这样名称的书,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以为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这话原是不错,我也想用同一的标题,但是怕要误会以为是主张叫小学儿童读高深的文学作品所以改作今称,表明这所谓文学,是单指"儿童的"文学。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误认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教法,固然完全反对,就是都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的意见,我们也不以为然。那全然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故事专这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换一句话说,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物,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便不管儿童的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像的修养等。
儿童生活上何以有文学的需要?这个问题,只要看文学的起源的情形,便可以明白。儿童那里有自己的文学?这个问题,只要看原始社会的文学的情形,便可以明白。照进化说讲来,人类的个体发生原来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所以儿童学(Paisologie)上的许多事项,可以借了人类学(Anthropologie)上的事项来作说明。文学的起源,本由于原人的对于自然的畏惧与好奇,凭了想象,构成一种感情思想,借了言语行动表现出来,总称是歌舞,分起来是歌、赋与戏曲小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东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思想。儿童与原人的比较,儿童的生物学与原始的文学的比较,现在已有定论,可以不必多说;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在于怎么样能够适当的将"儿童的"文学供给与儿童。
近来有许多人对于儿童的文学,不免怀疑,因为他们觉得儿歌童话时机多有荒唐乖谬的思想,恐于儿童有害。这个疑惧本也为为无理,但我们有这两种根据,可以解释他。
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婴儿不会吃饭,只能给他乳吃;不会走路,只好抱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精神上的情形,也正同这个一样。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
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因为这一层,所以我们可以放胆供给儿童需要的歌谣故事,不必愁他有什么坏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譬如婴儿生了牙齿可以吃饭,脚力强了可以走路了,却还是哺乳提抱,便将使他的胃肠与脚的筋肉反变衰弱了。儿童相信猫狗能说话的时候,我们便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故事,不但要使得他们喜悦,也因为知道这过程是跳不过的--然而又自然的会推移过去的,所以相当的对付了,等到儿童要知道猫狗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到来,我们再可以将生物学的知识供给他们,倘若不问儿童生活的转变如何,只是始终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事时这些荒唐乖谬的弊害才真要出来了。
据麦克林托克说,儿童的想像如被迫压,他将失了一切的兴味,变成枯燥的唯物的人;们如被放纵,又将有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所以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1)便是我们所说的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2)与(3)是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但怎样才能恰当的办到呢?依据儿童心理发达的程序与文学批评的标准,于教材选择与教授方法上,加以注意,当然可以得到若干效果。
(选自《自己的园地·儿童的文学》)

以前的人对儿童的认识存在什么偏见?
7.问答题

阅读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回答问题:
今天所讲儿童的文学换句说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美国的斯喀特尔(H·E·Scudder)麦克林托克(P·L·Maclintock)诸人都有这样名称的书,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以为儿童应该读文学的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不能读书,因为没有读书的趣味。这话原是不错,我也想用同一的标题,但是怕要误会以为是主张叫小学儿童读高深的文学作品所以改作今称,表明这所谓文学,是单指"儿童的"文学。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误认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教法,固然完全反对,就是都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的意见,我们也不以为然。那全然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故事专这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换一句话说,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物,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便不管儿童的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像的修养等。
儿童生活上何以有文学的需要?这个问题,只要看文学的起源的情形,便可以明白。儿童那里有自己的文学?这个问题,只要看原始社会的文学的情形,便可以明白。照进化说讲来,人类的个体发生原来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所以儿童学(Paisologie)上的许多事项,可以借了人类学(Anthropologie)上的事项来作说明。文学的起源,本由于原人的对于自然的畏惧与好奇,凭了想象,构成一种感情思想,借了言语行动表现出来,总称是歌舞,分起来是歌、赋与戏曲小说。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他的文学是儿歌童话,内容形式东但多与原人的文学相同,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或荒唐思想。儿童与原人的比较,儿童的生物学与原始的文学的比较,现在已有定论,可以不必多说;我们所要注意的,只是在于怎么样能够适当的将"儿童的"文学供给与儿童。
近来有许多人对于儿童的文学,不免怀疑,因为他们觉得儿歌童话时机多有荒唐乖谬的思想,恐于儿童有害。这个疑惧本也为为无理,但我们有这两种根据,可以解释他。
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婴儿不会吃饭,只能给他乳吃;不会走路,只好抱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精神上的情形,也正同这个一样。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
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因为这一层,所以我们可以放胆供给儿童需要的歌谣故事,不必愁他有什么坏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譬如婴儿生了牙齿可以吃饭,脚力强了可以走路了,却还是哺乳提抱,便将使他的胃肠与脚的筋肉反变衰弱了。儿童相信猫狗能说话的时候,我们便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故事,不但要使得他们喜悦,也因为知道这过程是跳不过的--然而又自然的会推移过去的,所以相当的对付了,等到儿童要知道猫狗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到来,我们再可以将生物学的知识供给他们,倘若不问儿童生活的转变如何,只是始终同他们讲猫狗说话的事时这些荒唐乖谬的弊害才真要出来了。
据麦克林托克说,儿童的想像如被迫压,他将失了一切的兴味,变成枯燥的唯物的人;们如被放纵,又将有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所以小学校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样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1)便是我们所说的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2)与(3)是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但怎样才能恰当的办到呢?依据儿童心理发达的程序与文学批评的标准,于教材选择与教授方法上,加以注意,当然可以得到若干效果。
(选自《自己的园地·儿童的文学》)

儿童如果不读文学作品,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8.问答题

文言文阅读。读张衡的《归田赋》,回答问题: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选自《张衡诗文集校注》)
注释:
①蔡子,即蔡泽;唐生,即唐举。二人都是战国时人,唐举善相术。
②原,平地。隰,低地。
③王雎、鸽鹧均为鸟名,分别是雎鸠、黄莹。
④纤,细;缴,生丝缕。纤缴,这里☞箭。
⑤逸禽,高飞得到鸟;鯋、鰡,捷鱼名。
⑥曜灵,指太阳。俄,斜;景,同“影”,指日光。望舒,指月亮。
⑦般,银pán,快乐。劬,劳苦。

将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9.问答题

文言文阅读。读张衡的《归田赋》,回答问题: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选自《张衡诗文集校注》)
注释:
①蔡子,即蔡泽;唐生,即唐举。二人都是战国时人,唐举善相术。
②原,平地。隰,低地。
③王雎、鸽鹧均为鸟名,分别是雎鸠、黄莹。
④纤,细;缴,生丝缕。纤缴,这里☞箭。
⑤逸禽,高飞得到鸟;鯋、鰡,捷鱼名。
⑥曜灵,指太阳。俄,斜;景,同“影”,指日光。望舒,指月亮。
⑦般,银pán,快乐。劬,劳苦。

正恒通过这篇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10.单项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读张衡的《归田赋》,回答问题: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选自《张衡诗文集校注》)
注释:
①蔡子,即蔡泽;唐生,即唐举。二人都是战国时人,唐举善相术。
②原,平地。隰,低地。
③王雎、鸽鹧均为鸟名,分别是雎鸠、黄莹。
④纤,细;缴,生丝缕。纤缴,这里☞箭。
⑤逸禽,高飞得到鸟;鯋、鰡,捷鱼名。
⑥曜灵,指太阳。俄,斜;景,同“影”,指日光。望舒,指月亮。
⑦般,银pán,快乐。劬,劳苦。

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在京城洛阳宦游已久,厌倦官场
B.黄河水变清未可预期,暗指等待政治清明未可期
C.蔡子曾对前途命运有所疑惑,所以请人看相
D.主人公已完全醉心于田园山水之乐了

最新试题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题型:问答题

“我觉得我们儿乎是天天在过万愚节”,这隐含了作者的一种什么希望?

题型:问答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有人喜欢外国风俗?

题型:问答题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有哪些相似性?

题型:问答题

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好的儿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题型:问答题

中的加点字是何含义?

题型:问答题

“尔独何辜限河梁”中的“尔”是指谁?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