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若已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126k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6=256kN,作用于G5处的地震作用标准值F5最接近于()kN。

A.565
B.697
C.756
D.91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最新试题

《高规》7.2.9条规定了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无地震作用组合时要求地震作用组合时要求两个公式中差一个γRE好理解,为什么加减号还不一样呢?

题型:问答题

《高规》中涉及的内力调整很多,能否总结一下?

题型:问答题

《高规》6.2.5条规定,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式中,Mb1、Mbr分别为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当抗震等级为一级且梁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为零。我的问题是:(1)这里的"负弯矩"如何理解?(2)计算Mb1、Mbr时已经考虑了地震组合,即已有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在内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vGb?(3)作用效应组合有许多种,公式中的Mb1、Mbr是不是要求为同一个组合?

题型:问答题

由屋顶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Dgk30kN·m,则D点的弯矩设计值MD最接近于()kN·m。

题型:单项选择题

建筑设计中多处需要控制层间刚度的比值,能否总结一下?

题型:问答题

当估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方案a和方案b相同高度迎风面中点处单位面积风荷载比值,最接近于()。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解题。

题型:单项选择题

2010版《抗规》第343页6.4.14条的条文说明中,对的解释是"地上一层柱下端与梁端受弯承载力不同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弯矩值","不同方向"是否应为"同一方向"?

题型:问答题

《高规》3.3.13条是对"剪重比"的要求,其中,对于薄弱层,要求A乘以1.15的增大系数。该规范的5.1.14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要乘以1.15。这不是相当于,对于竖向不规则的薄弱层,剪重比验算时左、右都乘以了一个1.15吗?3.3.13条的1.15倍好像不起作用了呀?

题型:问答题

关于《高规》中风荷载的规定,有几个问题:(1)第3.2.5条规定的风荷载体型系数规定的μzs,与《荷载规范》7.3节规定的μzs,有何联系?(2)第3.2.5条和第3.2.6条中的H/B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题型:问答题

计算得顶层的弹性层间位移θe,8=()。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