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3)实验探究。
(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
(5)后续思考。
问题:
(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思考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以下是三位教师在进行“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方案一:教师给学生预备了实验用品,包括:酒精灯、火柴、纸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每组从实验用品中选定一种物质为操作对象,在30s内动手让这种物质燃烧,并且当教师数到30s时燃烧要恰好停止。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感受,讨论:你是怎么让物品燃烧的?燃烧的物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熄灭的?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三:教师向学生演示二氧化碳既生火又灭火的实验:同一个大烧杯中一边放入点燃的蜡烛,另一边放入一块包着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蜡烛熄灭,棉花却燃烧起来。教师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棉花为什么会燃烧?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上述三个引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析上述三个教学引入方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从情境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方面评价上述三个方案。
2.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引入]投影flash动画。画面1:晒衣服,水去哪儿了?画面2:路过花店闻到花香。画面3:糖入水,糖不见了。以上几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就可以解释以上现象了。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中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②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两个集气瓶,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③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得到结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投影]①几种常见分子模型;②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知识梳理]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模型演示]①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分析]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①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②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④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激趣导入]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闻到花的香味,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却能看见水?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时的品红消失实验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mL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呢?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动画演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总结]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总结]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⑤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实验教学中的不同点。
(2)两位老师如何体现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3)在该课程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
(4)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试比较两位老师进行小结的异同?
(5)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3.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燃料和热量?”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导入]谈谈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借助课本的图片,师生共同交流。)
[提问]燃烧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可以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是没有燃烧现象的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吗?
[分组实验]镁与氧气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探究看到的现象是“雾”还是“烟”。
[提问]回忆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你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一旦不供给热量,反应就会停止的?
[讨论]学生对于煤的燃烧,始终想不清楚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因为在燃烧之前必须先供热引燃。学生激烈讨论后,清楚地认识到,化学反应之前的“引燃”,套用学生的话叫作让煤“点个燃”,只是为了达到煤的着火点。反应究竟是吸热还是放热,应该从燃烧发生以后来考察。
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是特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而不能根据反应前是否加热,来判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
[播放flash]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要始终在高温条件下,才能持续地发生。不仅不放出热量,还要从外界吸热。
[提问]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在刚刚加过蜂窝煤的煤炉上,放一壶水,短时间内水壶的表面温度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在外表面凝结出一层细细密密的水珠。
针对以上现象,想一想,水壶内的水有可能透过水壶而出来吗?那么这些水珠从哪里来?让我们从化学反应的热量观来考查以下这个反应:
①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结合物理、化学知识,说说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播放flash]①红热的煤炉里,蜂窝煤充分燃烧,闪出化学方程式:,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不断明显上升:
②从外面加入一个黑色的蜂窝煤,闪出化学方程式: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有所下降。
[交流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世界将会怎样?
[交流讨论]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开采、现状、深加工、利用,你知道多少?
如果校园网络设备允许,老师可从网上下载资料片做成资料库,学生可以随时自由点播。如有关石油的形成、开采、炼制、现状及前景;有关天然气的形成和应用;有关煤的存在、成因、开采、利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回答]略。
[分组讨论]①家里做饭、洗澡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
②汽车、飞机、轮船、火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分别使用什么燃料?
③炼钢厂、锅炉房等使用什么燃料?
[转入新课]要求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石燃料的资料。
[提问]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及特点。
[学生回答]阅读课本回答.
[投影PPT]化石燃料形成过程的幻灯片。
[小组讨论]部分问题用预先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演示实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与它有关的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投影PPT]甲烷形成过程的幻灯片。
[指导阅读]在沼池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交流]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请同学计算化石燃料多少年后将被耗尽。并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了解海底“可燃冰”。
[提问]联系生活实际:我们使用煤气做饭、用煤燃烧发电等等,主要是利用煤气和煤的什么来做饭和发电的?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如果不是,还有哪些途径?
[回答]略。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段小镁条,再加入5mL盐酸。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用手摸试管壁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演示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触摸、感觉。
[引导]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演示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在烧杯中的吸热反应。
[小结]现在,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就连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通过食物在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的。请大家列举一些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例子。
[提问]如何更好地节约能源?
[回答]可以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这样就相当于延长了燃料的使用期限。
[讲解]那么要想使燃料充分燃烧就必须做到:
①燃烧时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害处: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节约能源。
结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用好燃料,让它为人类造福。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教学引入方式的异同。
(2)试说明两位老师如何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3)试说明两位老师使用化学实验教学的区别。
(4)两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课题的课程标准?为什么?
(5)试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与地域环境有关系?为什么?

4.问答题

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赵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与情景]如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
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倒的方向。
[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汇报实验结果]只有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才变红。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实验4]对补充实验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汇报实验结果]溶液从红色变为紫色。
[对结果进行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C
[问题与讨论]我们还学习过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
小结: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联想与应用]
展示: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问题: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出现白膜?(教师引导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反思与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7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与情景]如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并且能溶于水。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倒的方向。
[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3]取三朵干燥的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小花。第一朵花上喷上水;第二朵小花直接装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三朵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汇报实验结果]只有第三朵小花变红。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实验4]将第三朵小花取出,在酒精灯上烘烤。
[汇报实验结果]小花从红色变为紫色。
[对结果进行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问题与讨论]我们还学习过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布置作业]①如何检验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两位老师新课导入的异同,并作简要评析。
(2)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请结合上面两个教学案例简要说说探究教学有哪些要求?
(3)请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为什么?
(4)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说中学化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5)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是极为相似的,但是也存在不同点。请找出不同点,并说明两个可能的原因。

5.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下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补充实验]如下图,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7.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